莱姆病教学文案.ppt

莱姆病教学文案.ppt

ID:59801311

大小:459.5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0-11-25

莱姆病教学文案.ppt_第1页
莱姆病教学文案.ppt_第2页
莱姆病教学文案.ppt_第3页
莱姆病教学文案.ppt_第4页
莱姆病教学文案.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莱姆病教学文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莱姆病概述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我国于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概述本病目前分布于全球20多个国家,居住于森林地带和乡村者更易发病,常与旅行、野营、狩猎有关,多见于夏秋季,任何年龄均可得病,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LD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蜱。蜱叮

2、咬宿主后,伯氏疏螺旋体侵入皮肤并在局部孵育,继而向表皮移行产生慢性游走性红斑(ECM),可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并经血行播散到眼、心脏、神经系统、关节、网状内皮系统及皮肤,引起各种病变。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流行病学传染源与宿主动物莱姆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现已查明有30多种野生动物,49种鸟类及多种家畜(狗、牛、马等)可作为莱姆病的动物宿主。其中啮齿类动物由于其数量多、分布广及感染率高是莱姆病的传染源。美国以野鼠中的白足鼠和驯养动物中的白尾鹿为主,中国报告有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白足鼠及棕背等

3、。因此认为莱姆病疫源地的存在是伯氏疏螺旋体通过动物-蜱-动物的传播循环而建立起来的。然而中国从小型啮齿动物胎鼠分离到病原体,表明垂直传播也是疫源地维持的重要方式之一。传播媒介传播媒介莱姆病传播媒介为节肢动物-硬蜱,欧洲疫源地主要为蓖籽硬蜱(lxodesricinus),北美东部疫源地主要为肩突硬蜱(I.scapularis,过去误定为达敏硬蜱I.dammini),北美西部疫源地主要为太平洋硬蜱(I.pacificus)。东亚疫源地在中国东北林区全沟硬蜱(I.persulcatus)为优势蜱种(占

4、80%),带螺旋体率高达20%~50%,因而成为北方林区主要传播媒介。长江中下游林区疫源地二棘血蜱(Haemaphysalisbispinosa)为优势蜱种(占85%),带螺旋体率为16%~40%,提示为该地区的重要生物媒介。中国南方疫源地的粒形硬蜱(I.granulatus)、寄麝硬蜱(I.moschiferi)均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也是莱姆病传播媒介。人群易感性人群对莱姆病原体普遍易感。重疫区可有10%~20%的居民受过感染人体感染后可表现临床上的莱姆病或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两者比例大致为1∶

5、1。感染后可出现高效价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前者多在4~6个月内降至正常水平;后者可保持数月甚至数年。也有报道在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升高3~4年后仍出现莱姆病临床症状,因而此IgG抗体对人体是保护作用还是致病作用,尚待研究。流行特征地区分布:莱姆病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特别是在北半球分布广泛。全球已有50多个中国报道均有莱姆病发生,其中以美国最多病例已遍及49个州。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从1982年开始监测以来,至今已有10万病例报道。欧洲各国每年也有5万例以上患者,在日本、埃及、南非等国也有

6、病例报道。时间分布:莱姆病的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季节性,每年有两个感染高峰期,即6月与10月,其中以6月份最明显。但在近太平洋地区多数患者发病时间为1~5月间。中国东北林区为4~8月份,福建林区为5~9月份其季节性发病高峰与当地蜱类的数量及活动高峰相一致。人群分布: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与职业相关密切。以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据报道疫区室外工作人员劳动一天后有40%被蜱叮咬史,或可从其皮肤、衣服等处找到蜱。室外消遣活动如狩猎、垂钓和旅游等均可增加感染莱姆病的危险性。莱姆病的症状潜伏期3~32天

7、,平均7天左右。临床症状可分三期。第一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见于大多数病例。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亦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局部和全身淋巴结可肿大。偶有脾肿大、肝炎、咽炎、结膜炎、虹膜炎或睾丸肿胀。慢性游走性红斑第二期发病后数周或数月,约15%和8%的患者分别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第三期感染后数周至2年内,约80%左右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关节症状如关节疼痛、关节炎或慢性侵蚀性滑膜炎。以膝、肘、髋等大关节多发,小关节周围组织亦可受

8、累。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及肿胀,膝关节可有少量积液。常反复发作。神经莱姆病概述莱姆病是一种多系统受损害的综合征,除了出现皮肤慢性游走红斑(ECM)、心脏损害、关节炎症外,还可以出现复杂的神经系统症状。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免疫学说和血管源性学说。莱姆病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伯氏疏螺旋体具有高度嗜神经性。 (1)在莱姆病的第一期,出现皮肤红斑时,病原体可能已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 (2)莱姆病第二期,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脑膜炎、颅神经炎、神经根炎与末梢神经炎。临床表现本病多发生在夏季,病程分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