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doc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doc

ID:59804703

大小:69.9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1-24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doc_第1页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doc_第2页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doc_第3页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读程序】  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  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  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

2、,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自读点拨】  1.姚鼐和"桐城派"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

3、。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基础知识重难点解析  ①通假字  a.成五采("采"通"彩")  b.多平方,少圜("圜"通"圆")  c.其级七千有余("有"通

4、"又")  ②词性活用  a.汶水西流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  b.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  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形容词作动词)  ③积累并掌握"当""余""以""及"等一词多义现象。  ④文言名量表示法  文言文中名词与量词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是先名词后量词。如"数十""云一线"在现代汉语中应为"数十""一线云"。  3.学一点古文化常识  ①关于"阴""阳"。  ②关于"朔""晦""望""既望"。  ③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4.课文内容重难点把握

5、  全文分五段,第1段点出泰山及日观峰的位置,第2段写登山经过,第3段观泰山日出,第4段介绍泰山古迹,第5段介绍泰山冬季景色。其中,第2段和第3段为课文重点。  第2段写登山经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由北京到泰安,二同从山麓到山顶,三是到山顶以后所见到的景物。  第3段是全文重点中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情景,以云天、东海和群峰为陪衬,表现了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写等日出,着意写了当时的环境和氛围,以"大风扬积雪击面"形容风力的强劲,以"足下皆云漫"显示日观亭高耸于云天之上。在

6、这样的环境中等待日出,内心自然是充满豪情。写日将出,则集中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最初是被白雪覆盖的山峦微微显露出来,接着天际出现了一条"异色"云带,一转眼又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云霞。这一层全是写景之笔,但从"稍见""须臾"这两个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全神贯注进行观察的情状。写日出,只有两句,但"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却是泰山日出的特有景象。最后写日出后日观亭以西诸峰的"绛皓驳色",另有一番妖娆之态,又用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若偻"来烘托日观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  5.表现手法  ①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  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

7、征从旁烘托的写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和人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来从旁烘托。作者是在严寒中登山的,而文中不着一个"寒"字,但从"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迹"等句中都可以想见气候的严寒。  ②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本文写景的又一特色。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

8、带然。"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静景,但作者用拟人化的"负"与用如动词的"烛",将静寂的远景变为一幅视野开阔、气势宏大的动景,让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