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岩石圈分解学习资料.ppt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岩石圈分解学习资料.ppt

ID:59820966

大小:3.08 MB

页数:59页

时间:2020-11-24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岩石圈分解学习资料.ppt_第1页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岩石圈分解学习资料.ppt_第2页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岩石圈分解学习资料.ppt_第3页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岩石圈分解学习资料.ppt_第4页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岩石圈分解学习资料.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岩石圈分解学习资料.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岩石圈分解2.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1.(2011·大纲文综,1)读右图,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此处是岩浆的发源地。2.(2010·江苏地理,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二、

2、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化学元素矿物形成过程中有用的富集矿产岩石岩石圈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某些岩石(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①A②B③C④D岩浆岩冷却凝固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地壳物质循环各种变式图的判读技巧(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喷出岩变质岩沉积岩侵入岩(2009·江苏地理)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1)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A.②B.③C.④D.⑤(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Ⅰ——①B.Ⅱ——③C.Ⅲ——⑤D.⑥——Ⅰ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1)图中各箭头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方向,①②③④表示各类地质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A.大理岩属于甲类岩石B.乙、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4、并含有化石C.断层的形成与①有关D.②③④均属于内力作用(2)下列能够反映甲→乙转化过程的是()。A.长石→花岗岩B.页岩→板岩C.化石→石灰岩D.大理岩→石灰岩三、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作用结果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形削高填低平整地表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亚欧南极洲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阅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时,需要“两看两关注”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的宏观地形。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

5、伯半岛所在的板块。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相对运动相背运动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大陆大陆板块板块大陆大洋板块板块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海沟海岸山脉岛弧链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海岭裂谷海洋大西洋中脊东非大裂谷红海板块边缘地壳活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2010·江苏高考)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下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两次大地震()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地壳

6、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褶皱断层褶皱褶曲褶曲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岩层受力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123岩层由新到老1233211223背斜两翼岩层较新,中心岩层较老向斜两翼岩层较老,中心岩层较新断层地垒地堑类型岩层形态地形举例地理意义褶皱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找、找水和工程建设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山谷断层相对下降的岩块谷地东非大裂谷、平原、渭河谷地地垒相对上升的岩块、泰山、背斜地堑弯曲山岭陡崖汾河庐山华山矿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实践意义背斜石油、天然气隧道选址顶部采石场向斜地下水断层泉水、湖泊、河谷工程回避处(2012·山东文综,3)下图

7、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4.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火山:火山锥、火山口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风化搬运沉积侵蚀固结成岩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分布地区外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