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docx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docx

ID:59908085

大小:15.5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1-27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docx_第1页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docx_第2页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docx_第3页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docx_第4页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范文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xx为大家收集的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文篇1  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他以独特的视角,以一个中国教师的身份,在36天里,在美国的课堂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他常常惊讶于东西方教育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察觉的相似和不同。因此把自己在美国校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用笔娓娓道来,与我们分享。  由于中西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同,我只谈自己的一点真实感受。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36天我的美国

2、教育之旅》读后感  范文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xx为大家收集的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文篇1  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他以独特的视角,以一个中国教师的身份,在36天里,在美国的课堂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他常常惊讶于东西方教育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察觉的相似和不同。因此把自己在美国校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用笔娓娓道来,与我们分享。  由于中西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同,我只谈自己的一点真实感受。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这个问题还需要回答吗?在国内,这

3、个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以至于到今天,大家感到已经无需再提了。但在看中国教师的课堂实录和点评中,直率的美国同行戴维先生却发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相悖:录像师只摄教师,很少摄学生。老师说话有字幕,而学生的发言却没有;学生回答问题需要得到老师的批准才能站起来,坐下去;点评课上老师们点评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课教师的身上,他们对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关心备至,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却又少之又少……  学生如果是课堂的主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还用如此小心翼翼,如此不受重视

4、吗?如果我没有看到李老师这真实的美国教育之旅,自认为能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能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足以把学生当成是课堂的主人了,因为我们一直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没想到老外却如此关注细节,如此关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我甚感惊讶。我们评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是对教师的教大加评论,很少关注学生的学,只注意教师要怎样教,分几个环节,哪些是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一步步引导学生走上我们设计好的路程,然后我们圆满无误地直奔目的地,最后我们以学生的成绩一锤定音。这就是我听到的,看到的,也是这么一路走来的中国式的教育。  因为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同,我

5、们无法比较什么,比如说学生在课堂上需得到教师的许可才能起立或坐下。这是中国教育文明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因为我们的课堂是一个有五六十人组成的大课堂,和美国的小班化教学远不能相比,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学生岂不乱作一团,课堂教学一定无法正常进行。  我们再看哥大的校园里,在伟大的教育家杜威雕像旁边,挂着并不是哥大历任校长的大幅照片,而是那些优秀的清洁工和守门人。因为“每一个岗位都可以创造奇迹,也理应受到尊重。”在哥大,厨师可以成为专家,图书管理员也可以成为专家,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对“小人物”的尊重。在点评课例时,李希贵还专门强调除了要请专家点评外,必须请一些美国优秀的教师参与进来。没想

6、到又受到美国同行的反问“难道中小学教师不是专家?”。在他们眼里中小学教师就是专家。可在我们国人的眼里,教育专家是在那些在教育科学研究所里、在高校象牙塔里、那些满腹经纶到处作报告的学者。我们这些小人物如果谁敢自诩为专家,那会被人们笑掉大牙,会以为神经有点不正常呢。难怪李希贵感慨万千,“千百年来,我们始终不能在校园培养出自己的教育专家,教师压根儿不敢有这样的理想。”这大概就是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别。  我无法改变什么,但我开始审视自己,思考教育,努力将这种思考向着“以人为本”的教育靠近,努力做一名好老师。  范文篇2  20XX年4月,李希贵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邀请,带着在国内

7、录制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素材,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和这里的老师们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在美国的三十六天,李希贵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回国后,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实的记录下来,出版了这本书。  浏览本书目录,一个个新颖的标题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如:“家常便饭”与“法国大餐”、为什么让学生都在课间挤厕所、应试教育不是洪水猛兽、对强势学生说“不”、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等等。看到这么多新鲜的名词,相信大家的阅读欲望也会油然而生了。  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