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郭启儒:《戏剧与方言》.docx

侯宝林、郭启儒:《戏剧与方言》.docx

ID:59924898

大小:13.2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1-27

侯宝林、郭启儒:《戏剧与方言》.docx_第1页
侯宝林、郭启儒:《戏剧与方言》.docx_第2页
侯宝林、郭启儒:《戏剧与方言》.docx_第3页
侯宝林、郭启儒:《戏剧与方言》.docx_第4页
侯宝林、郭启儒:《戏剧与方言》.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侯宝林、郭启儒:《戏剧与方言》.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侯宝林、郭启儒:《戏剧与方言》  甲:做一个相声演员啊,可不容易。  乙:怎么?  甲:起码的条件儿,得会说话。  乙:这个条件倒很容易呀,谁不会说话呀?  甲:说话跟说话不同啊。  乙:怎么着?  甲:你看一般人说话:只要把内容表达出来,让对方领会了就行啦。  乙:哦,那么说相声的呢?  甲:相声它是艺术形式啊,就得用艺术语言。  乙:噢。  甲:它这个艺术语言跟一般人说话有很大的不同。  乙:是啊?  甲:相声的语言哪,它必须得精炼。  乙:哎。  甲:您看我们表演,说的是北京话。  乙:是啊。  甲:我们说的北京话不是一般北京话,是精炼的北京话,是经过了

2、提炼,经过了艺术加工。  乙:相声台词儿啊,就是语言精炼。  甲:哎,相声语言的特点呢,就是短小精干而逻辑性强。  乙:对。  甲:您看我们说的北京话,外埠观众他也听得懂。  乙:噢。  甲:这怎么回事?经过了艺术加工了。  乙:哦。  甲:不像一般北京人说话那么啰唆,什么名词、副词、代词、动词、语气词、感叹词用得那么多,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那么您给举个例子,要用这啰唆的北京话怎么说?  甲:啰唆北京话?那比如说吧,哥儿俩,住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间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

3、老北京话能说得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怎么说?  甲:比方说夜间了,都睡觉了,忽然间那屋屋门一响,这屋发觉了,“哟嗬!”  乙:“哟嗬”?  甲:啊!先来个感叹词。  乙:你瞧瞧这个。  甲:“哟嗬?那屋‘咣当’一下子门响,黑更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呀,怪吓人的。”  乙:嗬!这一大套啊。  甲:这回答也这么啰唆啦!“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您歇着您的吧,甭害怕,您哪。”  乙:这位比他还啰唆。  甲:这位还关照他呢。  乙:还要说什么?  甲:“黑更半夜的穿点儿衣裳,要不然就冻着可不是闹着玩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4、。”  乙:嗬!  甲:这说:“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  乙:这够多少字啦?  甲:三百多字。要用精炼的北京话,说这点儿事情,分成四句话,用十六个字就解决问题。  乙:一句话用四个字?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啦,一问:“这是谁呀?”  乙:四个字。  甲:回答也四个:“是我您哪。”“你干吗去?”“我撒泡尿。”  乙:哎!这个省事多啦。  甲:您听这个省事啊?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哪儿的话?  甲:山东话。山东人要说这点儿事情,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

5、行啦。  乙:十二个字……噢!三个字一句啦?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山东话啊。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这是谁?”  乙:嗯,三个字。  甲:回答也三个字:“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嘿,这个更省事啦。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上海话。  乙:上海?  甲:上海人说话呀,八个字就够了。  乙:噢,两个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么说呀?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啥人?”“我呀。”“啥去?”“撒尿。”  乙:嘿!这有点儿意思,省事多喽。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还有比这省事

6、的?哪儿的话?  甲:河南话。  乙:河南?  甲:哎,河南人说话,说这点事情,四个字就解决。  乙:一个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么说?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谁?”“我。”“咋?”“溺!”  乙:嗐!您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  乙:是啊。  甲:说相声就用北京话。  乙:那是啊,相声是北京的土产嘛。  甲:对,可是不归土产公司那边儿卖。  乙:地方剧的一种。  甲:是嘛。北京的地方戏曲:相声、单弦、京戏。  乙:京戏,就带着地名儿哪嘛。  甲:是嘛,京戏。它不管剧中人是什么地方人,他唱出来也是

7、按照北京音,北京味儿。  乙:是!  甲:比如说京剧唱《空城计》。  乙:主角儿是诸葛亮。  甲:诸葛亮念白是这味儿,“把你这大胆的马谡哇!临行之时,山人怎样嘱咐与你,叫你靠山近水,安营扎寨,怎么不听山人之言,偏偏在这山上扎营,只恐街亭难保!”  乙:嗯!是北京味儿。  甲:原来诸葛亮不是北京人。  乙:诸葛亮是山东人呢。  甲:山东人说话什么味儿?  乙:什么味儿?  甲:山东人说话都这味儿:“喂,我说三哥,你上哪儿去啦?”“哎,我上北边儿。”“上北边儿干什么去啦?”“上北边那个地场找个人。你没事吗?咱一道去要吧。”  乙:这就是山东话呀。  甲:可京戏里的

8、诸葛亮,一点儿这味儿也没有。  乙: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