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资料.ppt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资料.ppt

ID:59939961

大小:667.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1-2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资料.ppt_第1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资料.ppt_第2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资料.ppt_第3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资料.ppt_第4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资料.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资料.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说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强化认识并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下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

2、体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三、说教学重、难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四、说教法根据几何知识的教学特点、本节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

3、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发现法: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些实物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五、说学法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六、说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4、,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根据课程标准,采用直观演示、观察发现等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开始之前,我将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实物(有礼品盒、魔方等),询问学生:“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在学生积极回答之后(长方体/正方体),板书今天的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教学过程(二)

5、探究新知我将从5个知识点来进行新知的教学: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进行长方体的作图。4、认识正方体并研究正方体的特征。5、长方体、正方体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三)多种练习,巩固新知。本节课我设计了简单的填写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填一填:1、长方体有()个面,相对的面(),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有()条棱,长度();正方体是特殊的()。2、三条棱相交处叫(),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长方体的()、

6、()、()。3、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左边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相交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教学过程(四)课堂小节在小节环节,我将让学生谈一谈体会,概括本节课所学知识,再由我补充本节知识要点。并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予肯定,并提出希望。这样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会数学的决心。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高宽长长方体正方体顶点

7、有8个有8个棱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面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2、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方体正Thanks!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