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2).ppt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2).ppt

ID:60009303

大小:3.42 M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1-30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2).ppt_第1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2).ppt_第2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2).ppt_第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2).ppt_第4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2).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2).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1936年生,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肇(zhào)彷徨(pánghuáng)格物致知不知所措一帆风顺袖手旁观掌握字词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地探察即实验.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

2、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

3、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没有.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七、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二、论

4、证结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问题首先,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的现状,再次重申实验精神的重要性.(1-2)小结中国学生了解自然科学时要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伽利略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狄德罗格言警句要实现你的目标,

5、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