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ID:6006181

大小: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30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_第1页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_第2页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_第3页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摘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其原因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从语言层面来看,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且其具有相对可译性。关键词:文学作品;模糊语言;审美功能模糊与精确同为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所谓模糊语言,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模糊语言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囊括了汉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积淀了儒家的“中庸”和道家“

2、无为”的思想精华,形成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民族性格,致使汉语的模糊性特征更为明显。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汉语讲究“语贵含蓄”,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称含蓄为“隐”,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优采潜发”“深文隐郁,余味曲包”。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

3、含蓄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朝姜夔认为:“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清朝陈廷焯亦提倡:“神余言外终不许一语道破。”由此看来,运用含蓄的手法,让读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联想,体察作品深隐的寓意和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名家常用的创作策略,而其中含蓄所达之韵味,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模糊语言的使用。一、中国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模糊语言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写

4、作的主体、客体以及写作的过程都具有模糊性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即作者)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最难以捉摸的,也是最模糊的部分,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见花好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这是作者当时所见所想,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及时间性;客体(诗中女子)是谁?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样?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怎样的?我们不是作者,也不在现场,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然而

5、这种含蓄而且模糊的表达,读来却有精准语言难以比及的效果。(二)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本的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召唤读者去发挥想象力。文本反映的思想内容往往具有多义性,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认知方式去理解和把握,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汉语本身内涵丰富,具有不确定性汉语词汇的伸缩性很大,内涵的自由度很大。随着汉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一个字在其原始意义即本义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其他的义项,主要包括引申义、比喻义

6、和假借义,这就是汉语中较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如:“顾”本义是“回头”,其他如:“看”、“拜访”、“照顾”、“关心”、“顾虑”等义项都是由它引申而来的,都是“顾”的引申义。“但是”,“反而”两个义项与“回头”这个本义毫无关系,只是由于同音产生的假借义。同义词、近义、一词多解、一词多用等现象,既增加了汉语言的复杂性,也使汉语言具有了模糊性。二、文学作品中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表述上的所谓精确是相对的,模糊是绝对的,而这种模糊的绝对性和精确的相对性,其功用并非刻意制造思想或意境上的混沌,而往往在于:通过这种

7、“模糊”或“非精确”话语形式的运用,来创造或增强相关作品的语言之美,进而达到刘勰所倡“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之终极艺术效果。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者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这类现象(俞东明1993)。英国语言学家Leech认为,语用模糊,即谈话话语的这种不确定性,使话语的言外之力不明确是带有动机的,是为了交际双方的共同利益。说话人让听话人对其话语的意图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解释目的是为了让听话人为其承担由该话语引起的后果的一部分责任,使自己处于进退

8、自如的主动地位。(Leech1983)。由以上对语用模糊定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语用模糊是言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语用策略。《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一部具有史诗性意义的大作,该书中人物众多,事诸纷繁,时代生活内容较为丰厚,社会风俗画色彩浓郁。其中了木兰和素云是两个主要人物。木兰嫁入曾家,由于性格愉快,慷慨大方,又生就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