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

探析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

ID:6032620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31

探析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_第1页
探析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_第2页
探析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_第3页
探析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_第4页
探析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析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探析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  摘要:二十世纪后期是哥特小说发展成熟的阶段,英国女性的哥特文学的代表作达夫妮o杜穆里埃的《蝴蝶梦》,着这个时期被看是一部现代通俗妇女浪漫小说,诠释了其经典的女性视角的哥特情怀。本文主要探讨《蝴蝶梦》中别具特色的女性哥特情怀的表现和成长历程。关键词:《蝴蝶梦》女性哥特成长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88-01一、女性哥特主义理论在文学史上英美女性主义理论家EllenMoers首先提出“女性哥特”这一概念。“女性哥特”被阐释为体

2、现以男权为主导的性别身份观对女性个体造成的影响的有效载体。“女性哥特”恐惧的源泉就在于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同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特有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影响到女性个体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女性哥特”的界定从一开始就更加注重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而弱化了传统哥特的超自然因素:它强调给女性个体带来焦虑和恐惧的“幽灵”(haunting5探析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  摘要:二十世纪后期是哥特小说发展成熟的阶段,英国女性的哥特文学的代表作达夫妮o杜穆里埃的《蝴蝶梦》,着这个时期被看是一部现代通俗妇女浪漫小说,诠释了其经典

3、的女性视角的哥特情怀。本文主要探讨《蝴蝶梦》中别具特色的女性哥特情怀的表现和成长历程。关键词:《蝴蝶梦》女性哥特成长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88-01一、女性哥特主义理论在文学史上英美女性主义理论家EllenMoers首先提出“女性哥特”这一概念。“女性哥特”被阐释为体现以男权为主导的性别身份观对女性个体造成的影响的有效载体。“女性哥特”恐惧的源泉就在于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同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特有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影响到女性个体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

4、女性哥特”的界定从一开始就更加注重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而弱化了传统哥特的超自然因素:它强调给女性个体带来焦虑和恐惧的“幽灵”(haunting5agency)不是非人的神秘力量也并非家族的罪恶史,而是来自现实生活,源于性别角色的禁锢性规定以及以性别为导向的人际关系、女性空间的束缚,特别是父权社会的家庭关系和婚姻制度等(Moers,1976:90-110)。基于Moers的以上论点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许多女性主义评论家都纷纷致力于发掘被历史湮灭或放逐的女性哥特文本并给予全新的阐释,从而揭示造成女

5、性心理创伤和个性压抑的社会根源。二、哥特主义中的式诡异情境体现诡异是哥特小说所引起的心理恐怖的主要来源之一。“诡异在现实中并不是全新的或者异类的东西,而是熟悉的深埋在脑海中通过压抑所异化了的内容”(Freud,2003:5148)。诡异是熟悉中的陌生,在诡异的情境中,人们会发现无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生命,熟悉的景物在扭曲变形,遗忘的回忆、死亡的意识被唤醒,让人体会到莫名的恐惧。《蝴蝶梦》中的“我”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诡异的世界。通往曼陀丽的车道“……像条蛇似地扭曲向前,在有些地方并不比一条小径宽阔多少。”路边的石南“出现得

6、那么突然,不但把人弄得不知身置何处,甚至叫你大吃一惊。”“石南花红得像鲜血,着实吓了我一跳。……只有一片象征着杀戮的血红色,因为过分的浓艳,显得非常怪异,完全不像我以前见过的石南花。”丹弗斯太太的形象“与惨白的骷髅脸没什么两样。”而且,她的手“是一只无力而沉重下垂的手,死一样冰冷,没有一点儿生气”(杜穆里埃,2002:50-52)。吕蓓卡笔力遒劲的签名似乎被赋予了生命的力量:“最后消失的字母R,它向外扭曲着,显得比原来更雄伟,接着也在火焰中成了齑粉。留下的不是灰烬,而是一种轻盈的细尘”(杜穆里埃,2002:46)。“长

7、长的、倾斜的R”在信纸上、枕套上,甚至在一块莫名其妙钻进“我”衣兜里的手帕上屡次出现。诸如此类的诡异的人和物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很多是作者反复运用的意象,例如吕蓓卡的字体、大海、石南花、蜡烛等。以空间意象为切入点不难窥见作者运用哥特式元素的真实意图。“密闭的空间意象象征女性迷失自我,寻找自我时的无助,陌生的恐惧心理。”而且,“幽暗的古堡、神秘的老宅”连同“女用面纱和服饰、镜子、油画、雕塑、上锁的抽屉、衣柜、保险箱”等均是“女性空间的道具”(Gilbert&Gubar,1979:84-85)。不仅“窗户鳞次节比,空房间比比

8、皆是”的曼陀丽老宅,而且墙上的油画、书桌上的爱神雕像、吕蓓卡衣柜里华丽的衣裳、她梳妆台上的发刷、椅子下的拖鞋,都是使“我”迷失自我的道具。作者将“我”自身的焦虑和不确定感投射到外在空间的诡异和陌生感上,借助各种意象进行了象征化的传达。三、哥特主义中女性自我价值的凸显《蝴蝶梦》中“我”对自我的追寻就是她从无知到成熟的主体意识觉醒到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