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究

胜任力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究

ID:6048693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01

胜任力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究_第1页
胜任力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究_第2页
胜任力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究_第3页
胜任力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究_第4页
胜任力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胜任力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胜任力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胜任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标准。将胜任力理论引入高职教育教学,应确立吸纳职业胜任力的教学目标,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重视并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实施多元化、立体式的考核评价。关键词胜任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3)26-0043-03一、胜任力的内涵及特征胜任力源于英语中的“competency”,其原意是能力、技能。最早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b麦克利兰提出,他在1973年将胜任力概念引入学术领域

2、。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胜任力体现出以下特征:是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评价中可以被可靠测量或描述;是指在具体工作情境中的胜任力,其组成元素与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紧密结合;与工作绩效密切关联,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业绩,是辨别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标尺;是动态变化的,具有阶段性和成长性,随着组织的发展而发展[1]。8胜任力理论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胜任教育理念和模式目前主要应用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企业培训,以及个别本科院校在胜任能力测评方面的初步研究。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引入胜任力模型,以提高人才培

3、养的针对性,岗位胜任力培养分析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视角。二、高职院校学生胜任力培养及其反思《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偏低、离职率偏高,用人单位也反映高职毕业生“冲”劲不足,在工作两三年后,在技能上“熟”不过中职生,在持久爆发力和创造力上不如本科生。这些数据和现象说明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错位,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不足。(一)工具性教育理念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其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归结到“人”,围绕“人”的培养、“人”的终身

4、发展和全面发展而展开。然而我国高职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教育理念上的硬伤——工具性教育理念,片面追求“简单就业”、“一时就业”、“技能至上”的倾向。很多政策导向如各种评估、排行榜等也主要是围绕一次性就业率、硬件设施的投入等各种量化的数据而开展,使得工作越来越脱离“人”这个中心[2]。(二)重培训轻育人的教学方式8工具性教育理念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几乎完全等同于就业教育、技能教育。高职院校试图通过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如以满足市场对某一行业人才需求的“校企合作企业为主”模式;以实习或工

5、作项目为目的,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工学交替”模式;以培养一线操作技术人才为目的,培养学生某一职业技能的“2+1”模式;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与实现学生就业为目的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剖析这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其都是将行业技术、岗位特征、企业需求等作为首要要素,强调技能培养培训,而对学生价值观、动机态度等隐性素质缺少关注,致使不少学生在技能上虽然达到了中级工甚至高级工、技师的水平,但是职业认知模糊、职业情感低,职业胜任力不足。(三)重显性轻隐性的考核评价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考核仍以闭卷形式为主,试卷内容囿于教材,

6、以概念性知识为主,通过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形式呈现,也有测试知识应用和能力水平的论述等题型,但所占分额有限。一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根据项目完成过程和结果对学生进行考评。但由于认识不到位、项目设计不尽合理,及过程考核中存在主观性等,仍未形成比较科学、操作性强的评判标准,考核的信度和效度不高。这种滞后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提高,也易导致学生产生功利心理、考试投机心理。8三、基于胜任力视角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策略(一)吸纳职业胜任力的教学目标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

7、胜任力理论,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可定义为:面向学生可持续发展,获取在工作岗位中导致高绩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动机等多位要素。职业胜任力教学目标的定位,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回归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主张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学生的发展,这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这种主体性的本源在于对学生完整人生、完整心理世界的全面关注。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高职院校就能够走出单纯技能教育、就业教育的误区,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价值观导向的教育,

8、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二)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8Learning)理论由美国的大卫·科尔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体验式学习主张通过构建循序渐进的体验学习体系,强调在活动及互动中,个人全情投入,通过感觉不同的行为与情绪,从而发掘并掌握更有效的待人、处事能力。它在尊重之下去碰触一个人深层的信念、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