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正弦定理教案.doc

最新正弦定理教案.doc

ID:60490432

大小:22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2-06

最新正弦定理教案.doc_第1页
最新正弦定理教案.doc_第2页
最新正弦定理教案.doc_第3页
最新正弦定理教案.doc_第4页
最新正弦定理教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正弦定理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弦定理》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与内容解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数学A版必修(五)的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本节旨在基于高二已学的三角知识,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数量关系,引出正弦定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入证明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不仅能复

2、习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而其还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开阔自己的思路,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对定理证明的探究和讨论,体验到数学理论发现和发展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二)地位与作用解析正弦定理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在高中知识下的直接延拓,也是对高中坐标和圆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是生产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正弦定理给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的一个等量关系,它与后面即将要讲授的另一个边角关系——余弦定理都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二、学情分析:

3、对于高中的学生,一方面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另一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往往会在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上出现思维障碍,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受到制约。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4、动性,也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从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设计数学情境。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

5、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探究的心理。因此,课堂设计要紧紧地抓住高二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这一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材料,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本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将遵循这个原则而进行设计。四、教学目标:1、在创设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中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从已有的

6、几何知识和处理几何图形的常用方法出发,由简单到复杂,步步推进,探索和证明正弦定理。2、能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并初步认识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会有一解、两解、无解三种情况。3、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5、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先由特殊情况发现结论,再对一般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

7、,并引导学生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证明;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2、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证明。3、重难点突破方法: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六、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启发式教学。运用定理情景引入布置作业小结归纳解读定理七、教学流程设计:探究证明探究一探究二八、教学过

8、程:1、创立情景,导入新课(1)展示辽阳白塔、千山、太子河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何能够实现不登山而知山高,不过河而知河宽;(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某人站在太子河岸边点B位置,发现对岸A处有一个宣传板,如何能够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实质是:已知△ABC中∠B、∠C和BC长度,求AB距离.即: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其夹边,求其它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