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法 治 原 则(二学位)

论 法 治 原 则(二学位)

ID:6053054

大小:3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1-01

论 法 治 原 则(二学位)_第1页
论 法 治 原 则(二学位)_第2页
论 法 治 原 则(二学位)_第3页
论 法 治 原 则(二学位)_第4页
论 法 治 原 则(二学位)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 法 治 原 则(二学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法治原则(好好查查学院论文写作格式要求,你的格式完全不合格,目录、摘要、关键词、脚注、参考文献啥都没有)   随着法治作为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我国法学界再次兴起了对法治问题的研究热潮。这一研究已使我们对法治问题的认识在许多方面都深入了一步,如我们已注意区分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已开始研究法治的结构,探索中国法治之路的特殊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式等。本文想就法治的结构谈一点看法,但不想作全面的论述,只想就法治原则这一构成要素作一点探索(这种话不要说,你这一段稍微谈谈对法治研究和建设的成果和不足)一、法治与法治原则(

2、把这一部分分成若干小部分,建议设置为1、法治的起源;2、法治的内涵;3、法治的原则要求;4、法治的构成要素)   什么是法治?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如可以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把法治看成是一种主要的治国方略(中国古代的法家)(这种表述用“某某人曾论述到”更好);可以从法律的发展上把法治视为法律发展的一个阶段或一种类型(昂格尔和诺内特);可以从社会状态上把法治定义为法律秩序(昂格尔);还可以从正义论的角度把法治界定为形式正义或作为规则的正义(富勒、罗尔斯)等。我们认为,这些回答各有其合理之处,但并不全面,更没

3、有抓住法治的本质。从本质上讲,法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在政治和法制建设中一种综合性的关于社会秩序的价值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基本的行动原则及其实现过程和结果。而这一价值目标和行动原则,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古代社会法治只是统治者的一种治国方略、一种治国手段。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法治并不与人治相对立,只是与“礼治”、“德治”分主次;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与人治针锋相对的,它意味着在国家中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使举国上下,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当权者,其行动均决于法;不论是个人权利还是公共权力,其行使均受法律约束。由此看来,法治与

4、法制概念有明显的区别,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法制建设是关于法律和制度方面的建设,这种建设存在于任何有法律的社会,而法治只是某些社会法制建设的一种奋斗目标。它是人们在对法律的作用和优越性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价值选择和一种理想境界。这种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价值目标并不存在于任何社会和任何人的心目中。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这种条件,从法律自身来说,它有赖于法律的充分发展,只有当法律不仅发展为一套精巧的技术,而且不再是个人随意性意志的体现而具有较大的公意性和科学性时,才能产生法治观念。也就是说,真正的法治应以良法为前提,而

5、衡量良法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是否具有公意性。显然,只有在民主社会才可能提出法治问题,因为只有通过民主途经产生的法律才可能体现公意和保护公益。也只有这种法律才能具有权威性和得到人们的尊重和遵守,从而达到法治状态。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说,法治应具备两个特征或两个条件,即有良法和人人守法的习惯。    应该指出的是,法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目标不同于单一的价值目标,因为它能把其它价值目标如自由、平等、和平、稳定、安全等包容于其中,或者说它不仅不与其它价值目标相对立、相排斥,而且能保护和促进其它价值目标的顺利实现。

6、因为只有在法治社会中,人们才能有平等的机会参预各种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的各种权利才能得到最大的尊重和保护;也只有在法治社会中,才能实现政治上的长治久安,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准备好的社会环境。但是,法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目标,显然是有其侧重点的,这就是秩序。所不同的是,它不是一般的社会秩序,而是由法律调整的社会秩序,也不是一种专制秩序,而是一种民主秩序,而只有在这种秩序中,秩序才是与自由、平等、效益等价值相融合的。    法治作为一种关于秩序的综合性的价值目标,从其实现的过程看,包括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法

7、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四个阶段或四种构成要素。    法治观念指人们内心中对法治的认识、信念和情绪,是以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法治目标以及人们对此目标的信仰和情绪。法治观念包括着人们对法治的本质、作用、特征的认识,也包括人们对将来建立的法治社会的蓝图设想,还包括人们对这种理想的信仰和向往的情绪。从内容上讲包括一系列观念,如法律至上、良法而治、法律公意、权责平等、人民主权、守法护法等。    严格意义上的法治观念只是对法治目标的内心感受和设想,并不包括如何实现此目标所应采取的方式和方法的设想。也就是说,它只回答法治“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回

8、答人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或者说尚没有转化为行为准则。法治原则能回答后一个问题,因为它不仅包含着法治目标,而且包含着实现此目标的方式和方法,因而它不同于作为观念的法治原理,它已使法治原理公意化和技术化,使之带有准则性和应用性,能对人们的行为作出规定,虽则还只是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