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命题趋势和写作策略探究

《申论》命题趋势和写作策略探究

ID:6058526

大小:3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1-01

《申论》命题趋势和写作策略探究_第1页
《申论》命题趋势和写作策略探究_第2页
《申论》命题趋势和写作策略探究_第3页
《申论》命题趋势和写作策略探究_第4页
《申论》命题趋势和写作策略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申论》命题趋势和写作策略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申论》命题趋势和写作策略探究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完善,公务员录用考试成为国家及地方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莘莘学子和相关人员进入国家行政机关的一个阶梯,《申论》作为此类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已为社会所广泛关注。本课题研究立足于14套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从话题、背景材料、试题结构和答题要求等方面探究《申论》命题趋势,以解决《申论》“考什么”的问题;并从考生的视角出发,审视《申论》“怎么考”的问题。关键词:申论试题写作《申论》自2000年2月18日,中央、国家机关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中首次采用《申论》的

2、形式以来,已经走过14个年头。众多专家、学者对《申论》的研究从沒有停息。本课题组试图从14套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中探究《申论》命题趋势及其写作策略等问题。一.《申论》命题趋势(一)话题:立足于“当前”,“三点”频出10由于公务员担负着“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即:他们只要走上工作岗位,就应能够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眼前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急迫问题,诸如:“环保问题”、“安全问题”、“三农问题”等。可见《申论》试题在给广大考生提供的背景材料里,社会“热点”、“焦点”、“难点”的问题频频出现,这些“即时性”的材料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这种命题思路的意图很明显,即要求我们公务员应具有“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素质。纵观历年《申论》真题,“所命之题基本反映了党和国家选人用人的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语境下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公共管理对公务员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1]当然,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很多,并不是任何“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都能成为申论的主题,“能够成为申论主题的热点问题是与政府管理职能相关,而且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管理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2]即:申论主题与政府管理工作有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认为,准备报考公务员的莘莘学子和相关

4、人员平时就得关心时事,多看党报、权威性的报刊,如《光明日报》、《半月谈》、《瞭望东方周刊》等;另外还应常看“焦点访谈”、“今日关注”等电视栏目,注重平时的积累,扩大自己的时事信息面,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惟有丰富自己阅历,才能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会得到不断的递增,信息贮存和材料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3]。(二)背景材料:份量加重10《申论》试题给定材料的份量越来越重,由当初的1400字增加到现在的6500字以上,这种“超大容量”的背景材料暗示了命题发展动向: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或者在社会上

5、产生广泛影响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等都可能涉猎;同时,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拓展的趋势较为显著。如:2011年,传承黄河精神;2012年,加强安全文化教育;2013年,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等。知识方面:具有常识性、公务性、通用性等大众化知识进入材料。这有力地保证了为不同专业的考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平台。篇幅方面:信息量不断扩大,字数成倍增长。(三)试题结构:由“三段论”趋向多元化纵观14套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前三年的《申论》试题采用“三段论”模式,即:“概括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论证对策的合理性”。但从2003年起,

6、《申论》出现了新的写作格局,如:2003年要求撰写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2004年写一份报告,2005年出现了多项选择题,2007年出现了名词解释……可见,《申论》的试题结构朝着综合性、多元化方向转变。(四)答题要求:注重“身份虚拟、政务虚拟”10每套《申论》题目,一般都有“虚拟政务身份”的试题,这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实际工作情境,主要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提出的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命题的思路充分考虑国家招录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多年的《申论》试题对此没有做太多的调整,并将继续采用这一答题要求。二.《申论》写作策略

7、(一)阅读资料,把握重点首先,阅读材料,舍得花时间。申论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从形式上看,不属于完整的文章,没有标题;从内容上看,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且材料与材料之间排列往往也比较混乱,有的材料连“事件报道”、“情况简报”都够不上,充其量只能算是“半成品”。因此,考生必须一则一则地仔细阅读,了解每一则材料的主旨,并通过比较阅读,弄清楚它与其他材料的关系,以及它在全部材料中的地位、价值,力求做到:切实理解和掌握材料的叙述思路和内容实质,准确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阅读资料的时间,不得少于40分钟。其次,解读资料,把握重点

8、。要准确把握背景材料的重点,具备驾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凌乱不堪的资料、复杂的事件,要从中有分清“轻、重、缓、急”,明确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然后再做出正确判断。如:2010年《申论》试题,主要问题是科学统筹海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