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故都的秋教案说课讲解.doc

最新故都的秋教案说课讲解.doc

ID:60767943

大小:2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2-16

最新故都的秋教案说课讲解.doc_第1页
最新故都的秋教案说课讲解.doc_第2页
最新故都的秋教案说课讲解.doc_第3页
最新故都的秋教案说课讲解.doc_第4页
最新故都的秋教案说课讲解.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故都的秋教案说课讲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课文,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      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

2、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必修2散文单元第二篇,它是现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适时对作者情况和背景进行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课文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

3、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春》等散文,高中又学过了《荷塘月色》,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各类散文作品的能力。【教学方法】1、移情

4、法。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2、诵读法。“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3、合作探究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朗读感知、把握文章的结构。第2课时:探究文本

5、,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这首小令通过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的思归之情。那么大家能否再举出一些关于秋的诗句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壮丽的湘江秋景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苍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读到的是冷清、凄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

6、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钟情于秋,秋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意蕴丰富,风情万种。丹桂飘香,秋菊傲霜,秋有味;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都的秋》,看看秋之于作者,又有怎样的秋色、秋声、秋味?    二、探究文本(一)破题感知提问:“故都”当时叫北平,即现在的北京,所谓故都的秋也是北平的秋,那么你觉得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

7、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所以‘故都’二字点出了北平的人文内涵,而“秋”是作者笔下的自然景观。因此标题,既体现了人文景观又体现了自然景观。(二)分析选材视点1、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浓厚的故都情结,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一二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浓厚的故都情结(生齐读)明确:我的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2

8、、提问:作者不远万里的目的是什么呢?师生共同回答:尝秋味3、那么是怎样的“秋味”让作者如此的着迷呢?这个秋味的特点是什么呢?明确:清,净,悲凉。4、为了表现这个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点?明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