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隧道大溶洞综合处治措施探究

岩溶隧道大溶洞综合处治措施探究

ID:6079453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2

岩溶隧道大溶洞综合处治措施探究_第1页
岩溶隧道大溶洞综合处治措施探究_第2页
岩溶隧道大溶洞综合处治措施探究_第3页
岩溶隧道大溶洞综合处治措施探究_第4页
岩溶隧道大溶洞综合处治措施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岩溶隧道大溶洞综合处治措施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岩溶隧道大溶洞综合处治措施探究  摘要:南平隧道浅埋岩溶段DK42+399处发生大溶洞突泥塌方地质灾害后,采用固结渣体稳定塌方区、超前注浆、超前管棚+小导管注浆和强支护的灾害综合治理方法,并对处理全过程进行监控量测,从突泥塌方的发生到全部处理完成不过1个月时间,迅速、有效、安全的处理了此次特大地质灾害事故。为浅埋岩溶地质条件下,隧道的快速、安全掘进提供了有效的灾害治理方法。关键词:岩溶隧道;大溶洞;处治措施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1引言7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硫酸盐岩(石膏、硬石膏)和卤化物岩(

2、盐岩)等的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及地下各种景观。岩溶系统中,最普遍的是CaCO3-H2O-CO2复相平衡体系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气相、液相和固相都参与反应。岩溶的发育开始于水流对可溶岩石原有狭小通道的溶蚀扩展,岩溶体系中地下水通道包括岩体中各种规模的构造裂隙和原生孔隙,溶蚀下来的岩石成分通过水流循环不断被带走,水流通道被加宽,反过来,被改造的裂隙网络又作用于地下水流,形成新的水动力场。隧道开挖使得地下水的排泄有了新的通道,破坏了原有的补给循环系统,加速了径流循环,同时也促进了地下水对岩体的改造作用。岩溶地质对隧道修建极为不

3、利。我国建成和在建的岩溶隧道几乎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其中突泥和塌方由于其具有突发性,往往容易造成隧道内施工机具和运输轨道等机械设备被掩埋或淹没,施工中断,工期延误,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浅埋岩溶隧道更由于覆盖岩层较薄,极易在突泥和塌方后引起地表沉陷,引发更大的灾害问题。因此,研究其岩溶溶洞塌方处治措施的研究的研究对以后的岩溶隧道溶洞的处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2工程简介南平隧道全长9865m,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南坪镇,测区中部属中切割的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山脉走向NE~NW,隧址区总体地形呈一山两槽的形态,中部隧道

4、洞身大部地段为侏罗系“红层”形成的突起条状山岭,山岭沟槽相间,溪沟发育。两侧隧道进出口地段为飞仙关组及嘉陵江组石灰岩形成的岩溶槽谷,槽谷内溶蚀洼地呈串珠状发育。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溶洞不良地质问题。隧道设计为铁路单线隧道,进口里程为DK42+260,出口里程为DK52+125,进口为6‰的上坡,出口为5‰的下坡;隧道最大埋深290m。3溶洞塌方灾害概况72013年9月11日上午5:30,隧道掘进至DK42+399时,爆破后,掌子面左侧拱肩出现一个直径为3.5m的溶洞,右侧拱肩出现一直径为3m的溶洞,溶洞均倾斜向地表延伸,并发生大块的坍

5、塌和少量突泥,在中线右侧拱顶出现掉块,右侧已做好的初期支护被破坏,坍塌牵引至DK42+392位置,现场施工人员紧急采取初喷稳定等措施。9:30溶洞右方掉块部位突然发生大规模突泥,大量粘性泥浆夹碎块石涌出溶洞,速度较快,两名正在进行初喷的工人被突泥冲出约30m远,受轻伤。突泥一直延续至9月13日上午10:00,泥浆从掌子面冲出50多米远,平均覆盖厚度超过1m,初步估计突泥方量约600m3,掌子面掉块仍在继续。图1DK42+399处4溶洞突泥综合处治4.1止浆墙的设计及施做由于DK42+399处掌子面前方突出物较多,无法清理至当前掌子

6、面,为避免清泥过程中发生第二次突泥,经过研究决定,止浆墙在DK42+392~+394处进行施做,止浆墙厚度厚2m。7(1)对隧道DK42+394~+399的突泥体进行一定数量的回填,按照施工作业平台的宽度要求用沙包袋或者碎石袋进行加固、填筑,并按3台阶数量进行设置,形成掌子面反压,支撑住掌子面,并用C25喷射混凝土厚20cm对砂袋挡墙和掌子面中突泥体进行封闭,起到止浆的作用。(2)止浆墙采用C25混凝土,一次浇注完成,施作过程一定要保证质量,周边与开挖轮廓线的接触部位必须密实,防止出水、漏浆。(3)施作止浆墙时,在止浆墙与初期支护

7、之间预埋注浆管,在周边渗漏时,进行注浆堵漏,保证止浆墙周边密实,止浆墙设计和施作。4.2全断面超前预注浆根据岩溶隧道突泥前方围岩探测的资料及钻机能力,确定纵向注浆加固长度采用Ф60×6mm长度为8米的长导管进行加固,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开挖时保留4~5m的止浆墙厚度,开挖完前方固结的3m后,及时重新设置止浆墙,即重新布孔进行下一个循环的注入液浆。4.3超前大管棚及超前小导管的施做虽然在坍塌体内进行了长孔注浆加固措施,为保证溶腔中突泥的稳定,不因下部开挖继续突泥,在隧道拱部外缘施作长管棚并注双液浆进行加固超前支护。超前大管棚采用Ф1

8、08,单根长20m,环向间距60cm,搭接长度5m,仰角设置为3°,拱部按150°范围布置。7大管棚注浆超前支护,一般是承受上部荷载,大管棚施工以仰角3°向前推进,管棚下方至拱顶外缘形成一个三角体,根据经验,在开挖时三角体易坍塌,而加大超挖量,为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