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教学提纲.doc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教学提纲.doc

ID:60800062

大小:23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2-19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教学提纲.doc_第1页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教学提纲.doc_第2页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教学提纲.doc_第3页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教学提纲.doc_第4页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教学提纲.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教学提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     一、土壤酸化的地区分布    从省份区分,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我国土壤近年来酸化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范围也越来越大。除了长江地区之外,北方的环渤海湾地区、四川、浙江、河南等地都成为了重要的土壤酸化发生地。    二、土壤偏酸的原因: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1、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淋溶作用强烈,钙镁、钾等碱性盐基大量流失是造成土壤酸化的根本原因。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反常,要不是大旱,要不就是洪灾,对地

2、表性土壤的损害非常严重。    2、偏施复合肥。在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施肥理念,为了农作物高产而单方面的盲目施用大量化学肥料。化学肥料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生长,但是无序性的过度施用,在造成没必要浪费的同时,还造成了土壤酸化。    3、大气污染、酸雨。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的发展,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酸性沉降物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加,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酸沉降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目前我国南方黄红壤地区已成为世界上除北美和欧洲之外的第三大酸雨区。    三、土壤偏酸的影响    1、土壤偏酸,不适于根系发育,根会变差,黑根烂根死根无白根土。    2、土

3、壤偏酸,养分利用率低。酸性土壤中大量元素氮磷钾利用率低,严重缺有效磷。中量元素钙镁硫利用率极低。微量元素硼锌钼利用率降低。    3、土壤偏酸,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土壤变得贫瘠。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4、土壤偏酸,土质粘重,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5、土壤偏酸,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导致铝元素聚集,根系铝中毒,过量活性铝的摄入是造成植物枯萎、农作物减产及水生生物死亡的致毒因子。    土壤偏酸,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

4、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抑制,还会加剧土壤土传病害的滋生。    土壤偏酸,造成农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    四、如何改良酸性土壤?    1、增施有机肥,培养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腐植酸,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通透性,促进根际微生物活动,促使土壤中难溶性矿物质元素变为可溶性的养料,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    2、增施碱性肥料,如碳酸氢铵、氨水、石灰氮、钙镁磷肥、磷矿石粉、草木灰等,中和酸性。     3、地管家克酸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淋施:稀释500-1000倍。冲施:将原液稀释50倍以

5、上随水冲施,每亩使用3-5升。地管家克酸为高浓缩酸性土壤调理液,并科学融入高效调节因子和生根促长成分,加入速溶性腐植酸及N、P、K等大量元素,集调酸、改土、促根、壮长、抗病抗逆于一身。可有效调理酸性土壤,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目录1实习目的与要求…………..………………………….………………………….22实习内容……………………………………………………………32.1电路设计……………….……………………………………………………..32.1.1抢答电路设计…………….…………………………………...…32.1

6、.2定时电路设计…………….…………………………………..…42.1.3报警电路设计……………………………………………………52.1.4时序控制电路设计…………….………………………………..62.2整体电路设计…………….…………………………………..…62.3电路的仿真……………………………………………………………62.3.1抢答电路的仿真…………………………………………..…...72.3.2定时电路的仿真……………………………………………....…82.3.3脉冲发生电路的仿真…..………………………………….....…92.3.4报警电路的仿

7、真…..………………………………………....…113心得体会……………………………………………………………………...11参考文献………………………………………………………………….…...12附录…………………………………………………………………………………13附录A整体仿真图……………………………………………………………13附录B整体图…………………………………………………………………13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