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4.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4.docx

ID:60909463

大小:16.3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1-0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4.docx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4.docx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4.docx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4.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4.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校名推荐⋯⋯⋯⋯⋯⋯⋯⋯⋯⋯⋯⋯⋯⋯⋯⋯⋯⋯⋯《登高》教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是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无限悲愁。2.解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几乎都是在贫困和漂泊流浪的状况中度过。《登高》是诗人流寓漂泊到夔州一带,重阳登高,面对肃

2、杀秋景,有感于怀,遂提笔写下这一首七律。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复习杜甫生平、诗坛地位、创作风格。2、鉴赏本诗意象特点及悲凉宏伟的意境,品味情景交融手法。3、结合杜甫创作风格及创作背景感受诗人深沉的悲痛。2.解析本诗是千古悲秋名篇,朗读和教学

3、设计将从悲秋入手,以“悲”为中心,重点鉴赏写景句的秋景之悲、抒情句的秋情之悲,以悲秋景始,悲国难家恨终,体会杜甫作为诗圣心忧天下的情怀。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很难体会杜甫处于大唐末期动乱社会的心情,所以体会杜甫忧国忧民、国难家恨的情怀,沉郁顿挫的风格时稍有难度,本课教学会针对这个问题适当补充背景材料。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复习杜甫介导入朗读及细品绍小结1⋯⋯⋯⋯⋯⋯⋯⋯⋯⋯⋯⋯⋯⋯⋯⋯⋯⋯⋯⋯⋯⋯⋯名校名推荐⋯⋯⋯⋯⋯⋯⋯⋯⋯⋯⋯⋯⋯⋯⋯⋯⋯⋯⋯(二

4、)教学情景1.复习杜甫生平、诗坛地位、创作风格。设计意图:简单复习前两首诗学习时对杜甫的介绍。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2.导入:认识古诗登高之作。问题2:秋高气爽之时,古代民间到了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传统,文人墨客更是钟情于登高吟诗,由此产生了很多登高诗,大家知道的有哪些?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登高诗的感情基调,对比学习本诗。师生活动:学生回忆,自由回答,课件展示三个登高诗例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岳》(杜甫),学生朗读一遍,初步认识。3

5、、新课学习:今天,我们走进《登高》,体会“诗圣”杜甫在55岁高龄时写下的登高之作饱含怎样的深情。(1)整体把握问题3:(听完朗读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问题4:诗人悲秋,请问“悲”从何来?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全诗。师生活动:学生朗读结束后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整理(秋景之悲、秋情之悲)。(2)细品写景问题5:首联和颔联各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氛围(意境)?问题6:你认为哪一联更能表现出作者的秋景之悲,为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成两组针对两联进行讨论,体会两联诗的写景效果。师生活动:在两组学生争

6、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两联诗的不同写景效果。例1:我认为首联更好,因为写出了秋天的特色:风急天高、渚清沙白、哀猿哭啸、孤鸟回旋,景色描写无比凄冷,哀猿孤鸟正衬托出诗人的漂泊和孤苦,特别的生动形象。设计意图:从最直接的写景入手,让学生初步体会杜甫眼中之景的悲凉。2⋯⋯⋯⋯⋯⋯⋯⋯⋯⋯⋯⋯⋯⋯⋯⋯⋯⋯⋯⋯⋯⋯⋯名校名推荐⋯⋯⋯⋯⋯⋯⋯⋯⋯⋯⋯⋯⋯⋯⋯⋯⋯⋯⋯生活:在完成本的基上,可通充一些古名句引学生孤、江作一步的:充1:空,翔浅底——《沁园春沙》(毛)充2:哀吾生之臾,羡江之无。《赤壁》()(3)品抒情问

7、题7:和尾各抒了作者怎的秋情之悲,你得哪一悲情更甚,什么?意:学生分成两两行,体会两各自抒了怎的悲情。生活:学生分成两、自由言,教真聆听后。例2:我尾更能体人的秋情之悲,因人不但自己离家漂泊,孤苦无依,而且他想到了国运、百姓疾苦,国家恨一起涌上心,却因体衰多病借酒消愁都不能,真是又悲凉、又无奈,感人至深啊!生活:在完成本的基上,可以在作背景和杜甫歌特色上作适当延伸,学生更能体会杜甫的国家恨之痛。(4)悲情:问题8:在,我深深体会人的秋景之悲和秋情之悲后,再来人“悲”从何来?意:学生回味才的写景、抒情中深沉的悲

8、情,在初品“悲从何来”的基上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生活:在教引下,由学生完成。例3:我人的“悲”有如下方面:秋瑟、猿猴哀、渚清沙白、孤旋、落木、江、万里漂泊、孤苦多病、国运、消愁不得⋯⋯生活:教点,符合意即可。4.目(件展示本、播放美古筝曲)同学关上本,聆听古典秋曲,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海中描幅凄冷悲凉的秋景,然后把你海中的景象描述成一段抒情小散文。意:巩固本描写的秋景、抒的悲情,同学生的想象力、写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