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赏析.doc

渡荆门送别 赏析.doc

ID:60978028

大小:15.01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1-16

渡荆门送别 赏析.doc_第1页
渡荆门送别 赏析.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渡荆门送别 赏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4)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考点】EI:送别离别诗.【分析】本诗是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首联叙事交代这次出游,颔联、颈联写景,写出在船上看到的景象,尾联抒情抒发了思乡之情。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

2、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解答】(1)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时只需理解诗歌的内容。本诗首联叙事、颈联颔联写景、尾联抒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所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最后一句。(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解答时可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如诗句描绘的画面、经典字的赏析、借景抒情的方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

3、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可从诗句描绘的画面加以赏析: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也可从炼字角度考虑:如:“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本句还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开阔的景象抒发出游的喜悦。(3)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地方,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的情感。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仔细阅

4、读诗歌,从参照物的角度分析“山随平野尽”的“随”字。(4)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送”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答案:(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5、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3)“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4)“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参考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

6、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