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1 (共42张).ppt

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1 (共42张).ppt

ID:60984068

大小:1.79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1-01-17

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1 (共42张).ppt_第1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1 (共42张).ppt_第2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1 (共42张).ppt_第3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1 (共42张).ppt_第4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1 (共42张).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说木叶》课件1 (共42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说木叶学习目标:1.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1934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林庚(1910---2006)速读课文(1---3段)思考: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有什么作用?“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作用:

2、引述诗人们使用“木叶”的例子,突出了“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引起下文对“木叶”特征的分析,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富于文采的基调。2、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理出第2段说“木叶”的线索明确:就是“树叶”。线索:既然“木叶”就是树叶,作者就先说树,再说叶,接着说树和叶的结合“木叶”最后是“木叶”的发展“落木”(树----叶----木叶----落木)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

3、发华滋。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因为“树”和“叶”还是“树叶”会让我们想到这些!树叶树与叶之间的联系树与叶之间的形象并不互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着密密层层林荫的联想因此树叶可以简化为叶。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萧瑟、

4、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从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读4---6段思考:1、:第4段“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与“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有什么不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黄叶落叶落叶木木2、“木”与“树”相比较有哪些不同?A、“木”与“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秋风落叶中取得的鲜明形象,而树

5、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B、因为说到“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想起这些:使人常想起树干,而不是树叶。还有与木头有关的东西,例如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3、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4、“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意味有什么不同?树叶:树与叶之间的形象并不互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着密密层层

6、林荫的联想因此树叶可以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 落叶在文中所引用的诗句来看,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叶子,当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先想到的是秋天如蝴蝶随风飘飞黄叶,而落木比木叶还要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意,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绵密之意也洗净了。5、木叶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含有落叶的因

7、素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6、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7、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

8、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8、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