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编作业).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编作业).docx

ID:61342352

大小:35.7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1-2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编作业).docx_第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编作业).docx_第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编作业).docx_第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编作业).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编作业).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校名推荐⋯⋯⋯⋯⋯⋯⋯⋯⋯⋯⋯⋯⋯⋯⋯⋯⋯⋯⋯课时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作1.1868年11月24日《上海新》道:“上海有几,乃一人坐于上,一在前,一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而走。”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A.黄包B.自行C.汽D.电车解析黄包是两在后,不是一在前,一在后,故A;自行是一在前,一在后,故B正确;汽是四个子,故C;靠的是力作力,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答案B2.近代思想家王在述路作用,“国家于有事之,运糈,装器械,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路的主要作用在于()A.定B.调动军队C.运快捷D.交流

2、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家于有事之,运糈,装器械,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重在其迅速,故C正确。答案C3.(2018河·南州高一下学期期中)1874年,由于机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路被怒的群众扒掉了路基。两年后,两江督在当地士的力下了段洋路并将其拆。反映了()A.近代化道路的B.民众的国情C.洋运亟待开展D.民族工的展解析材料体了中国政府和民众于火和路的偏激,体出近代中国展近代化十分,故A正确。答案A4.(2018湖·南永州高一下学期期中)“⋯⋯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可百1⋯⋯⋯⋯⋯⋯⋯⋯⋯⋯⋯⋯⋯⋯⋯⋯⋯⋯⋯⋯⋯⋯⋯名校名推荐⋯⋯⋯

3、⋯⋯⋯⋯⋯⋯⋯⋯⋯⋯⋯⋯⋯⋯⋯⋯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材料描述的技术领域是()A.铁路运输B.航运C.航空D.电讯解析这种发明使用方便,不用学习,手里拿着就能用,能听到对方声音,声音可传数千里,从这些要点可以判断是电话。电话技术属于电讯领域,故D项正确。答案D5.(2016浙·江学业水平)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C.20

4、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答案C6.(2015北·京学业水平测试)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A.电报电信业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D.铁路运输解析此工具的进行要依靠“铁索”,此工具的时效性很强,电报电信业均符合,故A项正确。答案A7.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材料反映了()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

5、能解析根据材料“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体现了电报具有及时传播时事信息的功能,故C项正确。2⋯⋯⋯⋯⋯⋯⋯⋯⋯⋯⋯⋯⋯⋯⋯⋯⋯⋯⋯⋯⋯⋯⋯名校名推荐⋯⋯⋯⋯⋯⋯⋯⋯⋯⋯⋯⋯⋯⋯⋯⋯⋯⋯⋯答案C8.(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下表反映了()技术门类铁路电报电话电灯西方发明1825年1835年1876年1881年发明及应1876年1871年1882年1882年上海用时间1934年1886年1912年1906年重庆A.上海商业的发展优于内地B.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C.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D.近代工业已转移到内地答案B9.阅读下列材料,回

6、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李鸿章指出:“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西方各国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由于开设电报利于防务、外交和商务,清政府便下令沿海疆吏设法兴办。1881年,李鸿章架设了北塘直达天津的电报线。到1892年,经过10多年努力,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电报。——谢俊美《信息传递与辛亥革命》材料三1888年,总长2000米的清朝宫廷专用铁路建成,行驶在上面的是李鸿章为慈禧太后从德国精心定制的专用列车。因害怕火车汽笛声破坏京城“气脉”,故不用机车牵引,而由太监用绳子拉着走。3⋯⋯⋯⋯⋯⋯⋯⋯⋯⋯⋯

7、⋯⋯⋯⋯⋯⋯⋯⋯⋯⋯⋯⋯名校名推荐⋯⋯⋯⋯⋯⋯⋯⋯⋯⋯⋯⋯⋯⋯⋯⋯⋯⋯⋯(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简要概括近代中国交通与通信工具变化的表现,并分析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原因。(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获取近代电报发展的哪些信息?(3)材料三所述的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认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即可归纳;第二小问需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从李鸿章办电报的目的、清政府对此事的态度以及当时电报开设状况等三个角度考虑。第(3)问从当权者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考虑本题的答案。答案(1)铁路、轮船航运、航空、邮政等方面。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来交通

8、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