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案例.docx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docx

ID:61353062

大小:66.36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1-26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思想品德教学案例我们初一年级《思想品德》第六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是“自立自强”,为了让学生理解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学会自立,培养自强精神。我常常准备著名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贝多芬和康德等人的故事,还有我国的桑兰、邓亚萍人的等事迹。当然这些内容很有针对性,但是学生都太熟悉了。偶尔在杂志上看见《两个乡下人的不同命运》的故事,我就巧妙引用说明道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故事是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在候车厅等车时,却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

2、,还送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就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时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人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人得到了北京的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开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只要想

3、点办法,再花点力气就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去上海的人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在长年奔波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洗公司。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名工人,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站,他刚要下车,一个拣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个空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俩

4、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这堂课,让初一学生明白一个道理:(1)5年前,两个乡下人在候车厅退票处相遇时可以说他们是站在人生的同一起跑线上,可是到了5年之后,他们之间的差距却很大。一个西装革履,是拥有150多个工人的清洗公司的老板;一个破衣烂衫,是靠捡破烂维持生存的乞丐。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大的差距,我们认为,原来打算要去北京而后又去了上海的那个乡下人,抱着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所以,他认为选择去上海就是选择了发财致富的好路子。那个打算去上海却去了北京的乡下人,则抱着消极被动、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

5、,树立了与世无争的世界观。因此,在他看来选择去上海便是跳进了火坑,还是去北京的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2)古往今来,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一个人只有不依赖于别人,能够自立,才能走向自强;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做到坚忍不拔,不畏困难与挫折;才能做到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着追求。人不能没有这种精神,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也同样如此。(3)自立自强的精神,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发展,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自强不息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

6、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