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绘本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考.doc

利用绘本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考.doc

ID:61547378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2-27

利用绘本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考.doc_第1页
利用绘本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考.doc_第2页
利用绘本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考.doc_第3页
利用绘本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考.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利用绘本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利用绘本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考----把握绘本的主流价值绘本作为孩子的“人生第一书”,被认为是孩子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近年来,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绘本阅读教学作为早期阅读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风靡于各幼儿园。作为绘本阅读教学的老师,当你准备好一本绘本时,有没有预计通过绘本的教学要带给孩子些什么。教学活动,短短的二三十分钟内是与幼儿共同读一个故事?还是与幼儿读读议议、说说笑笑?绘本阅读到底应该让孩子读懂什么?怎样的绘本阅读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完美的?经过思考,笔者认为应该让幼儿了解绘本的内涵,把握住绘本的主流价值,并教给幼儿阅读的方法是教师进行绘

2、本教学的主要目的。绘本阅读对孩子发展的价值表现是多方面的,但就一个绘本而言,它所蕴含的价值不可能通过一个教学活动得以实现,因此了解绘本的内涵,把握绘本的主流价值,是开展绘本教学的关键所在。一、对绘本阅读教学的亲身体验我园经过维持一个多月的绘本教学研讨活动,从磨课、上课到评课这几个环节的交流、讨论,我豁然发现每一个绘本里面都有一个道理。当然,教师不能将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强加给孩子;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把握孩子的兴趣、特点与经验,去设想孩子的感受、体验与需要。由于是初次进行绘本阅读的教学,我确实不知道该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我很苦恼。于是,我

3、就借助网络,看看别人是怎样来开展绘本阅读教学的,结果是令我很失望。在这之前,我了解到,借助绘本的情景,可以开展其他类型的学习课程。经过仔细的阅读《狐狸种菜》这个绘本,我提炼出了以下主要目标:(1)认识蔬菜的可食部位。(2)尝试按食用部位对蔬菜进行分类。备成了科学课。拿给经验老师看时,他们说绘本阅读教学只有达到了一定高度和深度时,才可以备成其他领域的课,说像我这样的初学者,能够成功地上成语言领域的课就行了。于是,我就借助PPT,设计成了语言活动。把活动目标改成了以下三点:(1)理解故事内容及兔子和狐狸的对话。(2)在猜一猜、说一说中创编故事的情节。(3

4、)感受兔子的聪明和能干及狐狸的狡猾。课备好后,我还试上了一次,虽然也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诱导法等教学手段,但是整个活动的过程,都在老师掌控、限制中,形成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孩子的兴趣、思维和感受都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经过苦思后,我有点想通了,可能是设计活动方案时,我自己就没有把握好这个绘本故事的主流价值。于是,我又进行了第三次备课,这次备课我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幼儿的特点为出发点为基础。由于,现在的孩子很少吃蔬菜,更少接触自然界生长着的蔬菜,我就先让孩子了解一些常见蔬菜的可食部位;我还准备了四棵青菜的图片,让孩子进行分配,是为理解狐狸和兔子分菜时的

5、不公平服务的。这次,我改变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先让孩子自己观察故事大书的封面,让幼儿在观察时,通过操作来理解“合作”和“分配”,因为理解这两个词是这个绘本阅读教学的关键。然后,出示绘本的第2个画面,和孩子们仔细地理解、体会狐狸和兔子第一次种菜的情节,让孩子挖掘出“不劳动,就不会分到好吃的”和“兔子的聪明,狐狸的狡猾”的主流。由于中班孩子有一定的阅读经验、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行开始发展,及能够接受任务的特点,我就让孩子自由阅读第二次和第三次种菜的情节,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这样既培养了孩子自助阅读的习惯,也提升了孩子的推理、判断的能力。二、对

6、绘本阅读教学的思考(一)先故事后活动  绘本首先是一门叙事的艺术,以美好的图像和声音牵引孩子们自然而喜悦地进入故事的世界。一些教师可能想深化故事的教育内涵或拓展故事的教育空间,便以故事为基点,设计出许多相关的现场表演活动或延伸活动,把学习重点落在认知、品格教育等上,这似乎不容置疑。绘本不是活动的媒介或工具,不能急于投入功能化过强的活动,而掩盖了它令人愉悦的审美本质,从而可能使孩子们迷失在这些浅表的热闹之中,忘记故事本身的美,那是很可惜的。所以,让孩子看完听完想完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对故事的尊重。   (二) 先体验后教育    对教师来说,对故事的体验

7、应在利用其进行其他方式的教育活动之前完成。比起孩子,教师更要沉静安详地读完一本书,用心体会其内涵和意义。国外的绘本大多响应着审美或娱乐的儿童文学观,品格教育往往是衍生的附属品,而且是在情感氛围中逐渐显露的。如果教师不甘于只用绘本来愉悦孩子的眼睛和耳朵,而要让他们受到心灵的“陶冶”,那么就要先寻找故事中的“情感点”。 (三)先儿童后成人    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能会采用教育者惯常的姿态:站在高处对着低处的孩子施恩般地传讲,忘记了孩子拥有活跃的、并时常令人惊异的领受力与想象力。这样的姿态直接导致了步步为营式的提问——“这画的是什么啊?”“这一页说了什么?

8、”“这个跟那个是什么关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种密不透风的讲述加提问因为急于牵引孩子,往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