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设问促进学生深度思维.doc

有效设问促进学生深度思维.doc

ID:61551298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2-27

有效设问促进学生深度思维.doc_第1页
有效设问促进学生深度思维.doc_第2页
有效设问促进学生深度思维.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有效设问促进学生深度思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效设问促进学生深度思维    内容摘要:教学中若能依据当时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进行针对性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所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创造性地认识数学世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有效设问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横向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延伸。   关键词:有效设问 数学思维 恒等变换 深度思维   笔者近期参加全市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某些课堂上教师设计数学问题的提问情况引起我的注意,通过分析,发现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即使回答也停留在浅层

2、次水平上,并且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思维显然没有被激活,也就谈不上深度思维。课后我与上课老师交流,他们不说是学生基础不好思考问题不深刻,就说是说学生胆小不敢回答问题,竟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事实上“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不能全面地、深刻地、系统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设计问题不到位,教学中若能依据当时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进行针对性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所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创造性地认识数学世界。下面分析两例予以说明。   案例1:欣赏右边图案,并从

3、中找出全等图形.(苏科版教材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5页议一议中的一个数学问题)面对这样一个素材,一部分上课老师提问:图中有哪些全等形?学生有的回答有全等的三角形,有的回答有全等的四边形,还有回答有一样的梯形的;另一部分上课老师还提到:这些全等形可以怎样互相得到?有学生回答可以通过平移得到。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也不加以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说明。这样的提问太宽泛,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粗”水平或者说是浅层次水平上。   参加完优质课评比活动回到学校,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一位年轻老师,让他就同样的图形设计一组问题组织教学,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具体情形说明

4、如下:   教师:(问题1)请指出图中的一对“最小型”全等的三角形.   学生:图形中的三角形1和三角形2.   教师:(问题2)“最小型”全等的三角形可以怎样互相变换得到?   学生:三角形1向左下方平移可得三角形2.   教师:(问题3)还有其它变换可得的“最小型”全等三角形吗?   学生:三角形1向下翻折可得三角形7,三角形1绕左下方顶点按顺时针旋转90度也可得三角形7.   说明:学生回答了平移型,教师的进一步提问“逼”着学生去想翻折型、旋转型,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用数学全等变换的眼光去审视图形,明白简单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翻折、旋转变化到复杂图形。  

5、 教师:(问题4)还有更大一点的全等三角形吗?它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   引导学生去发现由4块小三角形组成的中等全等三角形(如右图),仍可由三种图形的恒等变换得到.   教师:(问题5)还有与前面不同的全等三角形吗?它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驱使学生去发现由9块小三角形组成的大全等三角形(如右图),其中的一个可通过绕图形的中心旋转180度得到另一个.   教师:(问题6)图中有全等的四边形吗?它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   此处不象研究全等的三角形那样“细问”,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地去发现由2个、4个、8个小三角形组成的全

6、等四边形(如图示)。   教师:(问题7)图中还有其它全等图形吗?它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给学生更广阔的思想空间,学生发现三类全等梯形,如图:   这样的三类也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和翻折得到。   上述的这一组设问,开始很具体,但在引导学生形成理解问题的思维体系之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同类”情形的问题,再在更大的范围内探索全等图形,学生的思维不断攀升,不断引向深入,比宽泛的提问强一百倍。   案例2:如图,用不同的方法沿网格线把正方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苏科版教材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6页练一练中的数学问题)    多数的上课老

7、师都是请几位学生到黑板前画上几个不同情况后便完事。学生画出的图形为下列6个中的3-4个,其中一位老师提到有6种,但随即便引导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   事实上,老师只要再提出两个问题:   1、除了已经画出的图形外,是否还有其它情形?   2、你的画线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两个问题的提出突现了作为老师引导者的角色,促进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的课堂实验,在我校这名年轻老师的课堂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很快发现规律,由图1的左右两边外线上下拉扯可得图2,图2的左右两边外线再上下拉扯可得图3,图1的左右两边内线上下拉扯可得图4,图4的左右两边外线分别作下上拉

8、扯可得图5,图5的左右两边外线再分别作下上拉扯可得图6.而图2的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