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之我见.doc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之我见.doc

ID:61555386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2-27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之我见.doc_第1页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之我见.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之我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之我见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而识字教学就是基础中的基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多识字、少写字,而且把识字集中在低年级教学。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然而简单的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呢?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多形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的识字,是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识字的效果也会降低。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该顺应儿童的心理,巧妙地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

2、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1、开火车。在识字一开始,运用开火车的形式,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些生字的熟悉程度,这样教学时就可以侧重地进行教学。在巩固环节,使用开火车的方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巩固。既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加法游戏。教师先出示一个基础字,然后让学生加笔画或者加偏旁。如“口”,让学生先加一笔,可组成“日”或“中”;继续加,可组成“目”、“旧”、“白”、“旦”等字。如“丁”,加偏旁可组成“订”“盯”“打”“宁”“叮”等字。这样,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到乐趣,也达到了识字的目的。3、找朋友。老师先出示几个偏旁,然后

3、让学生来组字。一个偏旁可以和几个偏旁组成不同的字,如“火”可组成“灯”“烦”等等;一个偏旁和一个偏旁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字,如“口”与“木”可组成“呆”“困”“杏”等。借助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字重组,既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又增添了学生灵活识字的乐趣。4、猜字谜。把生字编成谜语,让同学在猜谜中学习生字,既识记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如:“上面多一竖,下面少一点。”——步;“河里有一个,路上有两个。”——口。5、编顺口溜、儿歌。在教学中,我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汉字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记忆“喝”和“渴”时,就自编顺口溜:“口渴要喝水”,

4、“喝水要有嘴”。识字的形式还有很多,只有我们老师能够多多的积累,灵活的运用,就能培养出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二、多方法识字,培养学生识字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识字教学关键。1、“六书”识字法。中国古代遣字方法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象形字可以利用简笔画的形式,使之形象化,如“日”“月”“山”。会意字可以启发学生谈,老师再点拨,如“尖”“尘”“休”。指事字可

5、以通过形象地介绍或展示进行深化,如“刃”“本”等等。2、归类识字法。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对生字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扩大学生识记的范围。如:教学“铁、铜、银、铝、钢”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生字都带有‘金’字旁,都跟金属有关”。3、比较识字法。一般学生在开始识字时,往往被字形蒙骗,如:“休”、“体”不分,“石”和“右”不分,“拔”和“拨”不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在学生有一定的熟识程度后,把这些形近字放在一起,引导他们仔细辨认。这样,他们就容易记住了。4、换偏旁识字法。教

6、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根据熟悉字换偏旁这类方法,让学生识记生字,“抢”和“枪”、“逃”和“桃”等。通过对比记忆,学生不仅能较快掌握新字,还能进一步巩固旧字,理解字义。不同的识字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适用于不同学龄阶段的儿童以及不同的汉字。因此,我们应使识字方法多元化。三、多途径识字,拓宽学生识字视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1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可以让学生留意店铺名称、灯箱广告、海报等,学习新字,到学校与同学交流和展示。2加强课外

7、阅读,既识字又巩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是所有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既激发了他们主动识字的欲望,又起到了巩固识字的作用,还得到熏陶,开阔眼界。总而言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使学生更轻松、更愉快地学好汉字,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