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课堂教学实录.doc

《窗》课堂教学实录.doc

ID:61557712

大小:3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2-28

《窗》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窗》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窗》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窗》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4页
《窗》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窗》课堂教学实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窗》课堂教学实录学校:张家港梁丰实验学校时间:一课时教师:王开东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师:2002年高考作文,陕西有个考生写了一首诗歌,在网上炒得很火,同学们知道吗?生:不知道。师: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不容许写诗歌,可她写了;明确规定不少于1000字,可她只写了209字;然而这首诗却被评为满分。她也因此改变了中国考试的历史——把高考作文不容许写诗歌,送进了坟墓。(学生发出了赞叹声)师:同学们非常敬佩她的创新精神。确实是这样:创新,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她的这首诗的题目是——《打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生:(小声的,多美的名字)师:可我要问的

2、是:打开窗帘,阳光真的只有一种颜色吗?我以为:在有的人眼里,打开窗帘,他的内心不仅阳光灿烂,而且还能把光明播撒到别人的心灵;而在有的人眼里,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师:很好。下面我们共同走进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的《窗》,一起见证人性的光辉与暗淡!(师板书:窗)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生:预习了。师: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且同学们在预习时,还要善于把握文章学习的重点,现在,我来把本课的学习重点明确一下:(师板书:1、概括——情节    2、对比——性格)师:哪个

3、同学帮我们熟悉一下课文,下面的同学带着思考题的前三题,着重解决第一个学习重点:概括——情节(投影: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2、你认为教参对情节的概括,是以哪个人为角度概括的?有何不妥?3、请从另一个人的角度重新概括,并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生1:我想把课文读一下师:有勇气,这不仅是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读课文)师:这位同学读完了,大家评评,读得怎么样?生:读得好!师:只要你们多读、多练,也一定能读得和她一样好。师:这篇课文有三个词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是“树阴”的“阴”,不能写成“荫”,前者是名词,后者常用做动词;第二个是“栩栩如生”的“栩”,注意它与“自诩”

4、的“诩”的区别,“自诩”为自夸的意思,所以从“言”旁;第三个是“鸟瞰”和“俯瞰”,谁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异同。生:(七嘴八舌,“鸟瞰”和“俯瞰”都是“从上往下看”)师:“鸟瞰”是像鸟一样俯视,那么“鸟一样的俯视”,有何特点呢?生2:看的范围广师:好,这就是说“鸟瞰”是“从上往下整体的看”,而“俯瞰”只能表示“从上往下看”。那么,从窗户向外看,怎么说?生2:用“俯瞰”。师:好的,读书就要这样“咬文嚼字”。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导读题三分钟。再分组讨论。生3:我觉得这篇小说写了两个人物。师:哦,哪两个人物,表述能不能再具体一点?生3:一个是靠近窗户的人,一个是远离窗户的人。师:我们把这两个

5、人简称为近窗和远窗的人,好吗?生3:好的。师:你觉得教参的概括是从哪个人的角度概括的?(投影:教参概括 1、两人关系融洽;2、从享受到困扰3、见死不救4、一堵光秃秃的墙)生3:是从远窗人的角度概括的。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能和我们说说吗?生3:我是从“从享受到困扰”和“见死不救”看出的,它们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远窗的人。师:那您能不能据此修改教参的另两条概括呢?生3:我把第一条(两人关系融洽)修改成“与近窗的人关系融洽”,把最后一条(一堵光秃秃的墙)修改成“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师:同学们,你们说改得好不好?生:改得好!师:我觉得改得不是好,而是——很好!生:(笑)师:这就是

6、说,只要我们有了科学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挑战权威,就像陕西写诗的那个大胆的考生,这也算是一种创新精神。刚才我们从“远窗的人”的角度,对课文的情节作了概括,那么,现在我们谁能从“近窗的人”的角度概括课文的情节,并分析作者为何不以“近窗的人”角度来行文?生4:我把它概括为“与远窗的人关系融洽;编造窗外公园的美景;在冷漠中死去”师:概括得很好。这就是说,在我们概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概括的角度一致,角度一致了,就不会像教参上一样顾此失彼。如果我在“近窗的人”概括中,也加上一条“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你怎么理解我的这种概括?生4:我觉得老师“这地方的墙”不是真正的墙,而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

7、的一种隔阂,或者是冷漠。师:你真的很优秀,一下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下面,谁来说说作者不用“近窗的人”角度行文的理由。生5:我认为作者如果用“近窗的人”角度行文,一开始就失去了悬念,文章就会平铺直叙,不能够跌宕起伏,而“文似看山不喜平”!师:我注意到了他的一个词——“跌宕起伏”,这个词用得神采飞扬。只有“跌宕起伏”,小小说才充满悬念,而“悬念”正是小小说艺术上的灵魂。刚才我们一起熟悉了小说的情节。俄国高尔基就曾经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现在,我们一道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