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论文封面

湘鄂西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论文封面

ID:6156053

大小:3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4

湘鄂西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论文封面_第1页
湘鄂西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论文封面_第2页
湘鄂西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论文封面_第3页
湘鄂西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论文封面_第4页
湘鄂西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论文封面_第5页
资源描述:

《湘鄂西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论文封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校代码:10491研究生学号:硕2001007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湘鄂西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隆升剥露史研究硕士生:龚松林学科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导师:陈能松教授二○○四年五月ADissertationSubmittedto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fortheDegreeofMasterUpliftanddenudationhistoryofthegranitoidplutonfromthewesternHunan-Hubeiprovinceasr

2、evealedbyapatitefission-trackthermochronologyMasterCandidate:GongSonglinMajor:Mineralogy,Petrology,DepositGeologySupervisor:Prof.ChenNengsong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P.R.China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我以诚信声明:本人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在陈能松教授指导下开展工作而取得的研究成果。文中关于“湘鄂西花岗

3、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隆升剥露史研究”的成果系本人独立研究得出,不包含他人研究成果。所引用他人之思路、理论、方法、观点、认识均已在参考文献中明确标注,所引用他人之数据、图件、资料均已征得所有者同意,同时也明确标注,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指导的有关人员也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字日期:作者简介龚松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79年1月出生,湖北省随州市人1997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2001年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攻读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硕士学位。期间

4、共修课程14门,计45个学分,其中学位课6门,计22个学分,平均成绩82.5。参加的科研项目:1.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2.中石化重大基础项目(编号:P02009),名称为“鄂西渝东海相油气的构造控制与保存条件研究”发表论文情况:龚松林.角闪石全铝压力计对黄陵岩体古隆升速率的研究.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4,27(1):52-58.湘鄂西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隆升剥露史研究硕士生:龚松林导师:陈能松教授摘要隆升速率研究历来是造山带构造发展演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油气盆地

5、构造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少见。前人研究表明,快速隆升和明显的差异隆升都不利于油气藏的形成与保存,而缓慢隆升则对油气藏的保存无破坏作用。因此,研究沉积盆地基底的隆升剥露史可以为揭示盆地形成后可能受到的破坏或保存程度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本课题针对区内基底变质岩变质程度低和破坏事件主要发生在印支期以来的特点,采用矿物地质压力计法、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高程法和钾长石多重扩散域(MDD)氩同位素热年代计法,主要通过对湘鄂西一带近南北向分布的花岗岩体自印支期以来的冷却抬升剥露史进行研究,以查明构造非平稳运动的期

6、次和作用时间,为鄂西渝东盆地石炭系及其稍晚以来成烃层的可能的破坏事件分析提供一个方面的约束。结果表明,黄陵岩体自晋宁期侵位结晶至剥露出地表接受震旦系地层沉积以来,剥露幅度达15km左右,平均古剥露速率为0.23mm/a;白马山岩体从侵位(416Ma)到中泥盆世(391Ma)接受沉积的25Ma之间共剥露了约5.8km,平均古剥露速率约0.23mm/a。黄陵岩体样品的径迹年龄范围位于113.8~53.3Ma之间,表明黄陵岩体的隆升始于晚白垩世,并一直延续到始新世末。白马山岩体样品的径迹年龄范围在79.8

7、~5.6Ma之间,表明白马山岩体的隆升开始于古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早更新世。黄陵岩体和白马山岩体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同位素热年代计揭示鄂西渝东盆地东缘在80-60Ma间存在较快速的构造抬升过程,剥露速率≥0.025mm/a,其中80Ma和60Ma左右可能分别是该过程中的两个快速隆升幕。钾长石多重扩散域(MDD)氩同位素热年代计揭示中华山岩体结晶后的冷却历史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第一次发生在240-200Ma,其冷却速率为3.56℃/Ma;200-140Ma之间,存在一段相对静止的缓慢冷却过程,冷却速度仅

8、为0.07℃/Ma;140-130Ma之间,存在一次快速冷却过程,冷却速率可达13.6℃/Ma;130-100Ma之间,存在较慢的冷却过程,冷却速率为0.65℃/Ma。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同位素热年代计得出的结果,本文认为,自印支期以来,湘鄂西岩体及其基底经历了240-200Ma、140-130Ma、80-60Ma三个阶段的快速隆升过程。据唐俊红博士对川西南震旦系储集层研究表明在220Ma、135Ma和70Ma分别存在三个重要的油气运移期,其中以70Ma时的运移规模最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