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精心备课.doc

教师精心备课.doc

ID:61561558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2-28

教师精心备课.doc_第1页
教师精心备课.doc_第2页
教师精心备课.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师精心备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精心备课(二)——教师备课怎么备(一)备学生——摸清已知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活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作为教师,要做到胸有成“人”,就必须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二)备教具——选准穿插点教具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手段,其使用时机的选择非

2、常重要。教具使用不当(实为穿插点没选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在实际备课中往往重视了使用什么样的教具而忽视了使用教具的最佳时机。从教具的作用来说,备课时一旦遇到语言表述非常抽象的情况,或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印象,就要考虑使用教具的问题。相反,如果三言两语可说清道明的问题,使用教具反而就成了多此一举。(三)备教材——吃透潜在点“潜在”是相对于显露而言的。以语文教材为例。其潜在点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要吃透字、词、句、段的特殊含义;第二是要吃透每一篇课文的鲜明特色,包括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第三是要吃透教材“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三步设问。从

3、一课一得的角度来权衡,突破了这三个重点,事实上就是吃透了教材。其他各科教材也都有其潜在点,教师应吃透教材“潜在点”的前提下,实现教材价值的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四)备目标——落实结合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过去我们曾把知识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的惟一维度,导致课堂上生命活力的缺失,所以,新课程强调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关注过程方法与情感体验。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之间缺乏内在的和谐。如有的教师把三个维度的目标简单

4、叠加,不注重其内在的关联,“过程与方法”游离于“知识与能力”之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时髦的“标签”,所以,在教学中顾此失彼,目标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一个互相融合的整体,“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这两个维度都要和谐地渗透和融合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必须统一起来,完整把握,找准结合点,既不能偏废,也不能割裂。忽视“知识和能力”,就会使教学失去底线,学生的“地基”就不牢;不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生命发展就贫乏、狭隘、

5、不完整。(五)备情境——把握和谐点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和谐是课堂情境的生命、灵魂和基础。课堂和谐应包括教材、环境、多媒体等设备的和谐,也包括生活事件、思想感情、情景氛围、师生关系等的和谐。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情境、走进生活。课堂教学呈现生活情景,感悟教学情景如同感悟生活,使学生有一种眼见其物、耳闻其声、心感其情、身临其境之感。(六)备程序——巧绾过渡点教学的一般程序(即步骤),对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大都是轻车熟路。但就如何使一个

6、教学段过渡过到另一个教学段,却为不少教师所忽视,这就势必影响到一堂课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而且由于缺少必要的过渡,致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出现思维和认识上的“掉队”。因此,在备教学程序时要舍得花精力巧设过渡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随着教学程序的推进而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教学程序的过渡要力求自然、紧凑、简洁而巧妙。无论温故知新的铺垫,还是由分到总的聚合等,都应该如此。(七)备教法——切中契合点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的产物,是教师经验的结晶,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方法的效力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选择和运用。备教法要切中契合点,就是要依据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

7、最能使三者融通的方法,使教师能驾轻就熟,使学生能吸纳接受,使教材能化难为易,使教学高质有效。(八)备问题——选准切人点新课程倡导要增强问题意识,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但是,我们一些教师误解了问题教学的真实内涵,问题设计缺乏质量,缺乏效度。主要表现为以下“误区”:其一,问题过多,课堂从过去的“满堂灌”走向“满堂问”,一堂课下来几十个问题,把学生问得晕头转向;其二,问题过浅,学生有口无心,随声应和,激发不了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其三,问题过难,远离学生的认知世界和生活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其四,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