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docx

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docx

ID:61602111

大小:66.94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3-03

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docx_第1页
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docx_第2页
资源描述:

《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目的:通过对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医证候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型分布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整体认识,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思路,为临床规范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专人一对一问卷调查的方式,181例患者均来自2016年4月-2017年1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的玫瑰痤疮患者,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并以性别、年龄1:1设置对照组,将所有采集的信息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

2、ic回归分析该病的危险因素,系统聚类法及因子分析法归纳出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及证型分类。结果:1.一般情况:181例患者中,男33例,女148例,男女比1:4.48,平均年龄36.17±11.294岁,20-50岁为该病的高发年龄;病程3天-25年,平均2.49±3.57年,女性病程低于男性。2.诊疗现状:150例有既往诊疗史的病人中,40例(22.1%)表示治疗无效,11例(6.1%)表示治疗后症状加重,可疑误诊率高达34%;既往诊疗过程中,系统治疗以口服抗生素(64.7%)、中药汤剂(56.9%)、抗组胺药(19.9%)为主,局部治疗以激素(44.

3、9%)、钙调磷酸酶抑制剂(33.7%)为主。3.临床特点:临床分型以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TR)及丘疹脓疱型(PPR)最为多见,分别占57.5%及33.7%;以阵发性潮红(88.4%)、持久性红斑(86.2%)、毛细血管扩张(82.3%)为常见皮损表现,双颊(83.4%)、鼻部(68.0%)、口周(66.3%)为最常累及部位,女性患者双颊、口周、额部受累频率明显高于男性;干燥(68.4%)、瘙痒(66.7%)、灼热(64.2%)为三大主要自觉症状;高温高热、食辛辣刺激食物、日晒、情绪波动是该病最常见的诱发、加重因素。ETR在阵发性潮红、面部皮肤干燥方

4、面的严重程度高于PPR,PPR在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灼热和/或刺痛感、肿胀、肥大增生性改变方面严重程度高于ETR。4.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嗜食辛辣刺激食物、消化系统不适症状、性格急躁易怒、防晒与玫瑰痤疮发病相关,P值均<0.05,将这些因素进行共线性诊断后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嗜食辛辣刺激食物、性格急躁易怒是玫瑰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OR>1),防晒是发病的保护因素(OR<1)。5.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型分布:运用因子分析得出痰、湿、热、瘀为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肺胃热盛证

5、、脾胃湿热证、痰湿凝滞证、气滞血瘀证、肝郁化火证是临床常见证型。结论:玫瑰痤疮好发于中年女性,常伴有面部不适症状,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临床需与激素依赖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加以鉴别。嗜食辛辣刺激食物、性格急躁易怒为该病的危险因素,防晒为该病的保护因素。痰、湿、热、瘀为该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病位涉及肺、脾、肝,痰湿在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