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千克和克》.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千克和克》.docx

ID:61736325

大小:22.3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3-1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千克和克》.docx_第1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千克和克》.docx_第2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千克和克》.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千克和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千克和克》教材分析: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过程与方

2、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教学方法:实践感悟、讨论。教学准备: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

3、体质量的秤。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

4、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

5、,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

6、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四、课堂练习。1、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2、练一练第2题。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3、练一练第3题。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五、归纳总结。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六、板书设计。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

7、”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