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doc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doc

ID:61774803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20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doc_第1页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doc_第2页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doc_第3页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一、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现状1.国内培养现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方向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如:偏向传统知识的传授,不够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教学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不高,验证性实验较多,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没有得到重视,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造成学生就业能力较差,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1]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本科院校

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造成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能力甚至不及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2.国外先进经验国外高等学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成果丰硕。美国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应用型目标和学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英国、法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都是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鼓励个性发展[1];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2]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

3、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4学海无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结合当地社会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结合现实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来不断推进。[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面向生产一线,培养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且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专业型、技术型为特点,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是指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是指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能够适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4、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不断创造的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有较强的应用背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更体现在实践创新上。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1.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创新机制是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外在保障,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转变是改革创新的内在发展动力。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近几年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学分比例,提高实验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修订方案中,课内外实践教学学分总计达到了66学分,占总学分(180学分)的比例为3

5、6.7%。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邀请重庆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电视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企业单位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专家对我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提供许多宝贵的建议。2.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构建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的原则是学科和专业的整体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结合南京软件名城的建设及学校筹建软件科技大学的需要,根据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实际需求,增加软件类课程和企业合作课程,将以往依

6、附于理论课的实验课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领域不断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软件设计与运用能力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4]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进行强化训练,做到学有所长。3.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4学海无涯[6]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需要课堂作为主战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7]针对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理

7、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和科研中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当前电子信息学科中用于仿真的计算机软件很多,如Multisim、Labview、Matlab、Proteus、ADS、HFSS等。这些EDA工具软件有些虽然没有单独设置课程,但在相关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均会涉及,通过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力。将仿真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问题利用仿真软件图形化或可视化,吸引学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