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doc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doc

ID:61796152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20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doc_第1页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doc_第2页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doc_第3页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1物联网及其信息特点1.1物联网信息特点终端设备的异构性,使得物体属性在建模上存在差别,导致不同物体对数据的识别、对信息的描述产生较大差异;而终端数量的庞大规模,又会导致在采集和处理数据时,容易产生海量数据。数据受多种因素制约,产生位置的分散性、形式的差异性都给信息描述带来了不便之处。例如,以监测森林区域的着火点为例,对温度的描述,不同的采集系统可能采用华氏温度,或摄氏温度,作为采集单位,那么在处理时就面临数据统一性的问题。不同的应用对采集点的数量、存储空间的要求都有不同。大量的数据在不同采集点之间复制,由于传输线路、传输介质等客观因素,也会

2、影响到网络通信带宽。在数据传输阶段,短距离的无线传输是物联网中普遍采用的技术,而无线传输由于其扩散性,使得信息、数据被盗窃的几率大大增加。物联网应用在不同层次对数据的使用都提出了复杂的要求,使得信息安全问题更为棘手,也更加受到重视。1.2信息安全的传统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信息安全定义为“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控制安全则指“身份认证、不可否认性、授权和访问控制”。完整性强调数据的防篡改功能,可用性强调数据能按需使用,保密性强调数据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可靠性则强调系统能完成规定功能。在物联网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这些要求应当得到满足。例如,在数据感知

3、技术中普遍采用的RFID,在阅读器和RFID标签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由于标签的运算能力非常弱,且两者之间采用的是无线方式通信,恶意用户通过克隆、重放、中间人攻击等手段,从而达到窃听、修改数据的目的。2物联网应用对传统的信息安全提出的新要求通常认为物联网中的实体都部署有具备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软件,即“智能物体”。终端的智能化,使得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面临更多的挑战。下面列举几个实例加以说明。4学海无涯2.1智能物体更易暴露隐私近年来屡见不鲜的手机用户信息遭遇泄露,只是隐私权遭到侵害的实例之一。定位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得诸如智能化手机等智能

4、物体的应用也日趋普及,与之相关的LBS(LocationBasedServices)为生活带来极大便捷。通过LBS,可确定移动终端所在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与位置相关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服务能够对“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从事过“什么活动”做出精确描述。如果攻击者通过某种途径获取到信息服务,那么,合法用户的隐私信息必将一览无遗。2.2设备可靠性要求得到更高保障传感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支柱之一。经过VigilNet、智能楼宇等应用的验证,传感器在数据采集方面的功能已毋庸置疑。物联网应用中也普遍采用传感器作为感知层的重要设备。大量部署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在

5、传统的传感器基础上,集成了智能化的处理单元和无线通信单元,能够分析、处理、传输采集到的数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方式影响传感器网络的覆盖质量、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的连通性和网络的生存时间等性能。受到通信能力和处理资源的限制,在传统的无线传感网络基础上,研究者开发出CSN(认知传感器网络),即“认知无线电传感器节点的分布式网络”。受传感节点的物理特性、部署环境等制约,且认知无线电所用频谱具有不确定性,CSN的安全问题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2.3无线接入增加了数据传输风险日益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例如Wifi、3G、4G技术,因其具备的廉价、灵活、高速等特性,在数据

6、传输中具备独到优势,成为物联网主流的接入方式之一。但也面临空间环境对无线信号传输的影响、同频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无线接入的开放性。无线信道的使用方式,决定了信息易被窃听,甚至被假冒、篡改。在物理层和链路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3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的解决思路海量终端节点的异构性、多态性,数据传输方式的差异化、立体化,高端应用的多样化、复杂化,涉及感知、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每一个细节。完善物联网信息安全,需要从不同层次出发,综合运用多种安全技术。3.1安全标准4学海无涯技术意义上的标准就是一种以文件形式发布的统一协定。如本文前言所述,物联网本身缺

7、乏统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物联网安全的标准化进程,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更加证明了制定统一安全标准的必要性,使其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物联网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推进,需要有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行业企业的率先垂范,并注重网络用户安全意识的培养。3.2防护体系物联网安全防护应考虑数据产生到信息应用的每个阶段,从分层、分级等不同维度,设计安全防护体系。3.3技术手段与应对方法不同层次、不同级别采取的安全措施不尽相同,彼此互为补充,形成整合性的安全方案。结合层次特点、级别要求,对关键安全技术做简要说明。1)各类RFID装置、传感设备、定位系统等,为“物体”标识自身存在、感

8、知外界提供基础保证,也是海量数据产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