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产品定价策略的研究论文

再制造产品定价策略的研究论文

ID:6185437

大小:493.5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8-01-05

再制造产品定价策略的研究论文_第1页
再制造产品定价策略的研究论文_第2页
再制造产品定价策略的研究论文_第3页
再制造产品定价策略的研究论文_第4页
再制造产品定价策略的研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再制造产品定价策略的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再制造产品定价策略的研究毕业论文目录摘要IABSTRACTII绪论1(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状况11国外再制造的研究状况12国内研究状况23国内外再制造定价策略的研究2一中国再制造的发展4(一)再制造的定义4(二)再制造的领域5(三)再制造的发展阶段5(四)再制造发展的动因61技术推动62潜力巨大63政策支持6二影响再制造产品价格的因素分析7(一)旧产品回收价格71回收渠道72废旧产品的质量水平7(二)废旧产品的经济附加值8(三)新产品价格8三再制造产品的定价策略10(一)再制造产品的回收定价决策101不同风险偏

2、好度和随机产率下的回收定价决策102不同质量水平和回收渠道下再制造产品回收定价理念11(二)再制造产品的销售定价策略131不同目标市场的销售定价理念132单一定价策略14II3再制造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差异化定价策略14结论17参考文献18致谢20IIII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保护地球环境、构建循环经济、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话题,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模式以追求更大经济效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再制造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再制造业也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紧迫形势而逐渐提上日

3、程,尤其是在徐滨士院士等知名专家、学者的呼吁下,得到快速发展。再制造工程领域的研究受到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界的共同重视。再制造是一种工业生产过程,在通过对回收的废旧产品进行相应的拆解、清洗、检测、翻新以及再装配等过程将旧产品恢复到类似于新产品的状态[1]。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表示,在我国工业行业每年因腐蚀、磨损而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分别占到全年GDP的4.5%和5%,而发达国家两项加起来的损失在4.5%到5%的区间内,再制造每年可为国家节约1550亿元[2]。而且,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均能达到甚至超过新产品,而其成本仅为新品

4、的1/4,节能达到60%以上,节材超过70%,可最大限度的挖掘旧产品的潜在价值,让能源资源接近零浪费[3]。但是,以往有关再制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方面,近些年来,随着再制造的产业化再制造产品的定价问题才得到足够重视。在给再制造产品进行定价时不仅在考虑将废旧产品从消费地运往生产地、替换废旧产品中的报废部件、对产品进行翻新的各项成本,同时还要考虑再制造产品自身的特点,与新产品相比再制造产品存在着回收产品数量、质量不确定、生产复杂性以及销售市场不透明性等特点[4],因此,传统的全新产品的定价策略并不能有效解决再制造产品的定价问

5、题。这样,为了成功实施再制造,就必须对再制造的定价策略进行研究,只有真正恰到好处的定价策略才能顺利的实现再制造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渡,为再制造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二)国内外研究状况1国外再制造的研究状况在过去的50年里,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快速进步也大大扩充了再制造工业的范围,汽车领域、医学设备领域、电力发动机、复印机以及办公室等产品都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再制造。为了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外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对再制造产业进行了理论研究。1980年代早期,Skeels和Lund对产品再制造领域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包括:

6、产品选择、再制造技术、市场策略及机构因素等。Savaskan于2003年提出了制造商回收废旧产品的三种模式,同时在不同条件下对各种回收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假设条件下零售商负责回收废旧产品的渠道结构优于制造商或第三方回收的渠道结构[5]。AndreasRobotis于2004年,在存在质量水平高低不平的假设下,以不同的价格对不同的质量水平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并借助积分方程进行了定量分析[6]。A.Xanthopoulos于2009年研究了有利于拆卸以及回收过程的最优设计方案。2国内研究状况1999年6月,徐滨士院士在中国西安

7、召开的“先进制造技术国际会议”上作了《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的特邀报告,在中国率先提出“再制造”的概念[2]。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国家政府机关、军队总部机关都先后支持开展再制造理论、技术的研究及其实践活动。2006年10月美国卡特比勒公司(CaterpillarInc.)与中国政府签署协议,帮助促进中国再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是对废旧零部件和机器设备进行再制造和回收利用。我国在成功突破再制造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正在着力推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两家发动机再制造企业投入运营,他们是中英合资的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和

8、中德合资的上海汽车大众公司。国内对再制造的研究主要有:姚巨坤、朱胜、崔培枝分析了再制造管理在产品多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意义[7]。马祖军(2004)建立了一个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的优化设计模型[8]。汪书贵(2005)对再制造产业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再制造产业前景无限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