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论文

xx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论文

ID:6192240

大小:2.26 MB

页数:77页

时间:2018-01-06

xx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论文_第1页
xx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论文_第2页
xx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论文_第3页
xx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论文_第4页
xx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xx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XX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毕业论文目录第一章工程基本资料11.1地质与水文资料11.1.1枢纽位置及任务11.1.2地形条件11.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1.1.4水文气象条件21.1.5施工条件31.1.6附图31.2工程相关资料31.2.1XX工程补充资料31.2.2工程基本参数5第二章水文水利计算72.1工程等级、建筑物级别及防洪标准确定72.1.1工程等级确定72.1.2建筑物级别确定72.1.3工程洪水标准确定82.2水文计算92.2.1.洪水过程线的推求的方法92.2.2.正常运用情况下洪水过程线的推求92.2.3.非常运用情况下洪水过程线的推求92.3水利计算102.3.1

2、大坝泄水方案102.3.2调洪计算112.4水能计算162.4.1装机容量的估算162.4.2机组台数和单机容量的选择172.4.3水轮机选型172.4.4发电机选型182.4.5水轮发电机组的技术参数192.4.6同等规模工程比较192.4.7厂房轮廓尺寸的确定192.5淤沙高程及电站取水口高程计算232.5.1.淤沙高程232.5.2.发电引水孔底板进口高程24第三章坝址和坝型的选择及枢纽布置253.1枢纽布置的任务和原则、要求及建筑物的组成253.1.1枢纽布置的任务和原则253.1.2枢纽布置的要求253.1.3枢纽建筑物的组成253.2坝址及坝型的选择263.2.1坝址选择263.

3、2.2坝型选择28763.3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比较283.3.1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枢纽布置283.3.2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枢纽布置283.3.3方案比较293.3.4方案选择30第4章大坝设计314.1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国内外研究现状314.2荷载分析324.2.1荷载的计算324.2.2荷载组合364.3稳定分析364.3.1沿坝基面的抗滑稳定374.3.2沿坝基深层的抗滑稳定分析394.3.3提高抗滑稳定性的工程措施394.4应力分析394.4.1应力分析方法394.4.2应力计算394.5大坝设计434.5.1碾压混凝土坝组成434.5.2非溢流坝段剖面设计434.5.3

4、溢流坝剖面设计464.5.4厂房坝段设计494.5.5底孔坝段设计524.5.6细部构造设计534.6地基处理574.6.1.地基开挖与清理574.6.2.坝基的帷幕灌浆57第五章施工组织设计605.1施工条件分析605.2施工导流设计605.2.1施工导流标准605.2.2施工导流布置625.2.3一期导流水力计算635.2.4一期围堰的布置与断面设计645.2.5二期导流计算675.2.6二期围堰剖面设计685.3截流设计695.3.1截流时间的选择695.3.2截流流量的确定695.3.3截流设计705.3.4施工渡汛705.4水库蓄水70参考文献8076第一章工程基本资料1.1地质与

5、水文资料1.1.1枢纽位置及任务XX水利枢纽位于DQ河中游,在XX镇上游四公里处,距下游XS市约30公里。该工程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主要是为满足国家急待解决的能源需求而兴建的水力发电工程。1.1.2地形条件枢纽坝址地处中低山峰峡谷地形,河谷较开阔,两岸显不侵蚀剥蚀地貌,左岸平均坡角为20º,右岸为26º,坡面岩石裸露,坡积层与残积层较薄,呈零星分布。坝址区河流由北西转南东向,河床平均坡降为0.9%。由坝区地形看出,左岸左轴线上下游250~400m处分别有冲沟存在,右岸坝轴线下游约500m处亦分布有冲沟,坝址左岸在330m高程以上,地势有所变缓,特别是坝轴线下游部

6、位,其地势更加平缓。1.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坝区为岩浆岩出露河段,系中生代印支期的基性侵入体(辉绿岩),库区无大的基岩坍塌和大规模松散堆积,库岸稳定;坝址处无顺河向大断裂构造,无岩溶存在;右岸有缓倾软弱结构面,以原生冷凝面为主,石英脉侵入或方解石填充,易风化成软弱夹层,软弱夹层结构面的摩擦系数=0.35。此外,在弱风化下限以下,尚有断续的多条缓倾石英脉存在。左岸290m高程有较厚石英脉及上下蚀变带,缓倾与陡倾断裂组合,成洞条件差,坝址岩体内陡倾节理发育,多倾向上游,充填物胶结良好。局部第四系坡积岩,主要是含碎石的高塑性土,河床沙卵石层厚1~3m。坝区有两个含水层,一是坡积层中的孔隙水

7、,另一是辉绿岩中裂隙水,基岩单位吸水量≤的相对不透水层埋藏在河床底以下45~50m深处,向两岸逐步过渡到20m,相对不透水层基本封闭。坝基岩石经室内和现场试验测得微风化岩石的物理力学指标为:干容重为:极限抗压强度岩体变形模量混凝土与微风化岩石的摩擦系数:0.64混凝土与微风化岩石的抗剪断摩擦系数,抗剪断凝聚力76DQ河流域无大的地震带通过,该区地震活动较弱,历史上只出现过零星弱震,说明该区目前积聚地震能量较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