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ppt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ppt

ID:61956359

大小:3.20 MB

页数:28页

时间:2021-04-01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ppt_第1页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ppt_第2页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ppt_第3页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ppt_第4页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过程李智雄20152230036气凝胶是一种固体物质形态,世界上密度很小的固体之一。因为密度极低,目前最轻的硅气凝胶仅有0.16毫克每立方厘米,比空气密度略低,所以也被叫做“冻结的烟”或“蓝烟”。由于里面的颗粒非常小(纳米量级),所以可见光经过它时散射较小(瑞利散射),就像阳光经过空气一样。因此,它也和天空一样看着发蓝。任何物质的凝胶只要可以经干燥后除去内部溶剂后,又可基本保持其形状不变,且产物高孔隙率、低密度,则皆可以称之为气凝胶。气凝胶简介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储量最大、分布最广、可再生且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与合成高分子相比,具有无毒、无污染

2、、易于改性、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选题背景与应用催化剂负载;吸热隔音材料;过滤吸附材料;模板材料;医药与生命科学;能源电子器件;航空航天等领域。一、纤维素的溶解二、溶胶-凝胶过程三、干燥过程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步骤四、结构性能表征一、纤维素的溶解从分子水平上看,纤维素是以多种葡萄糖基在1-4位以β-苷键相互联结形成的直链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它的分子量很大,化学式为(C6H1005)n(n为聚合度),最主要是由碳44.44%,氧6.17%和氧49.39%三种元素组成。1.1纤维素分子结构(5)纤维素分子内和分子间存在氢键,此外,纤维素分子链与表面水分子之

3、间也有氢键存在。(1)纤维素二糖基是纤维素链的重复单元,长度为1.03nm,且邻近两个葡萄糖基之间偏转180°;(3)纤维素分子链中间的每个葡萄糖基的C2和C3位置上联结着游离仲醇羟基,在C6位置上联结着游离的伯醇羟基,它们的反应能力有差别,对纤维素的化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2)分子链一端是在第四碳原子上连有仲醇羟基,另一端是在第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伯醇羟基,该羟基上的氢原子易与基环上的氧原子结合形成酸基而显还原性;(4)纤维素分子链上的葡萄糖基均属氧环式结构(具有还原性的末端基除外),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纤维素Ⅰ(天然纤维素)晶胞的基本参数——三个轴的长度为:a=0

4、.835mn,b=1.03nm,c=0.79nm,a轴与c轴之间的夹角是84°。三个轴上的联结键型是不同的,分别是氧键、糖苷键和范德华力。因此,纤维素在各个轴上所表现出来的力学强度也不一样。1.2晶胞结构1、N-甲基氧化吗啉(NMM0)/水体系:纯NMMO对纤维素的溶解能力最好,但溶解过程比较困难,但纤维素的溶解温度接近NMMO的分解温度,且溶解温度过高会使纤维素发生热降解,聚合度下降。另外,纯NMMO价格太高,在经济上不可行。3、Li-DMAC体系:纤维素在此体系的溶解过程无衍生物产生,不会引起纤维素降解,所得溶液在室温下放置数年无变化,很稳定,形成的溶液可进

5、行加热以降低其粘度。2、强碱溶解体系:最大的优点是价格便宜,但需复杂的预处理,难度较大。1.3溶剂体系Li+和DMAC配位形成Li+(DMAC)X大阳离子,使得Cl和Li之间的电荷分布发生根本变化,Cl原子携带更多负电荷,能更强地进攻纤维素羟基上H原子。DMAc-LiCl和纤维素分子链上的羟基形成了能量更高的氢键,破坏了纤维素分子链间和链内的氢键,从而纤维素溶解。LiCl-DMAc溶解机理溶解方式方法1:将烘干的纤维素置入三口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DMAc搅拌回流一定时间后降温至100℃,加入烘干的LiCI,继续搅拌降温,在室温下搅拌数小时得到透明的纤维素LiCI

6、/DMAc溶液。方法2:将纤维素加入到由无水LiCI溶解在DMAc中形成的LiCI/DMAc溶剂体系中,在100℃下加热搅拌一定时间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数小时,得到透明的纤维素LiCI/DMAc溶液。当有足够的DMAc分子作用于非晶区及晶区的纤维素分子时,整个纤维素分子链受到DMAc的溶剂化作用而溶解,因此认为,纤维素的溶解应先将除去结晶水的LiCI溶解在DMAc中,然后再将烘干的纤维素加入。如果是后加入LiCl,Li+与DMAc的络合会受到纤维素分子的阻力,形成的中间络合物的量可能会减少。方法2二、溶胶-凝胶过程溶胶-凝胶法(sol-Gel法,简称S-G法)是

7、指无机物或金属醇盐经过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再经热处理而成的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固体的方法。Ebelmen等用SiCl4玩与乙醇混合后,发现在湿空气中发生水解并形成了凝胶,但这一发现当时未引起化学界和材料界的注意;直到20世纪30年代,Geffeken等证实用这种方法可以制备氧化物薄膜;1971年,德国Dislich报道了通过金属醇盐水解得到溶胶,经胶凝化再在923-973K的温度和100N的压力下进行处理,制备了SiO2一B2O3一A12O3一Na2O一K2O多组分玻璃,引起了材料科学界的极大兴趣和重视。80年代以来,溶胶-凝胶技术在玻璃、氧化物涂层、功能陶瓷

8、粉料,尤其是传统方法难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