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马说》的论证思路.docx

谈谈《马说》的论证思路.docx

ID:61984144

大小:14.66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6

谈谈《马说》的论证思路.docx_第1页
谈谈《马说》的论证思路.docx_第2页
资源描述:

《谈谈《马说》的论证思路.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谈《马说》的论证套路《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文章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

2、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

3、。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一句全面地总结了不识马的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旺妄与宣称“天下无马”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用自问自答

4、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战国策·楚策》中有汗明向春申君讲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大意是千里马拉盐车,不能上太行山,伯乐见此情形,下车痛哭。于是千里马仰天长鸣,声达于天,此因马“见伯乐知己也”。《战国策·燕策》记载燕昭王求士的故事,郭隗也以千里马为喻,指出国君应求贤若渴。而《马说》的立意更深一层。韩愈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借千里马

5、的遭遇集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也抒发了自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文章在恰当使用比喻的基础上又反复论证“天下无马”论点的荒谬。由于“伯乐不常有”使得千里马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遭遇,又由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未段更用排比手法和“天下无马”的语言描写展现了驭马者的无知愚蠢,指出“天下无马”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的“不识马”。在比喻中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说理透辟,说服力极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