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坝革命老区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坝革命老区情况的调研报告

ID:6199045

大小:4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6

关于深坝革命老区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1页
关于深坝革命老区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2页
关于深坝革命老区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3页
关于深坝革命老区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4页
关于深坝革命老区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深坝革命老区情况的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沈坝革命老区情况的调研报告汉滨区老促会:我镇根据区老促会[2011]2号文件及中省市革命老区调研部署,从5月12日起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由镇领导带队分成5个专题调研组深入辖区内20个村,就沈坝镇革命老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查座谈、查阅文献、实地走访等方式,初步了解我镇革命老区情况现状,现报告如下:一、革命老区的基本情况(一)人口分布。沈坝镇由原沈坝乡和元潭乡合并而成,位于汉滨区西北部,距市区68公里,东与双溪乡、大河镇毗邻,南与汉阴县田禾乡连接,西与汉阴县铁佛寺镇接壤,北与叶坪镇相连,属省

2、民政厅[2001]66号批复的革命老区乡镇之一,也是六、七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的著名战士作家崔八娃的故乡。总面积111.74平方公里,辖桥头、西元、阳山、庙沟、石梯、沈坝、沙沟、富田、阴湾、小沟、花红、码头、罗仙、北沟、关耀、元丰、田心、高锦、张四营、银杏河20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3420户,13190人,耕地面积15111亩(水田3986亩),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枫树河、刘家河环绕纵贯全境,集镇四周山峦叠障,形成宽广平坦的小盆地。(二)革命历史。沈坝镇曾是新四军李先念部队战斗活动的地方

3、,曾在现在的张四营村五台山建立药厂,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推翻国民党反动腐朽统治,在李先念部队与贫苦大众共患难、同生死的感召下,沈坝人民也为-7-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新四军在沈坝经过停留,他们打土豪恶霸,散传单、贴标语,宣传党的主张,尊重妇女,爱护群众,给当地人民留下深刻印象。(三)老区现状。近年来我镇紧跟老区建设新形势,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力促老区民众增收。总体上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衣食住行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加之地处高寒山区,域大人稀,山高坡陡

4、,信息闭塞,虽经各级不懈努力,全镇经济还是以外出打工获取劳务收入为主,从被调查的村、组、户情况看,我镇80%的农户目前生活消费支出基本靠劳务输出维持生计,否则就极可能徘徊于贫困线边缘或沦为救济保障对象。1、经济状况。这次调研的20个村,2010年村经济总收入最多550万元,最低60万元,全镇人均纯收入4213元,其中1274元收入以下贫困人口1850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950人)。2、文化建设。全镇共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级完小3所,村级初小1处,教学点2个。文化综合服务站1个,电影放

5、映队1个,全镇电视入户率90%(全部为地面接收器传输,市区信号覆盖为零)。3、生态文明。全镇共有林地面积9.16万亩,占总面积55%。其中退耕还林4721亩,经济林特园14245亩(桑园8680亩、核桃5565亩)。在区老促会的大力帮扶下,先后投入老区建设专项资金90余万元,主要用于边远村组的路、水、学校排危等基础设施建设。2005—2006年投资12万元扩建学校2所;2007投资12万元修建集镇水塔1处;2008—-7-2010年投资70万元改造公路20公里,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老区人民

6、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4、三农民生。近年来,捆绑各类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公路硬化、通达工程、人畜饮水,扶贫重点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电改造、生态移民等民生工程,全镇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因农业种植效益入不敷出,举家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土地撂荒现象比较严重,房倒人无现象较为普遍。全镇2010年外出务工4100人,年劳务收入7380万元,占全镇总收入67.5%。二、老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一)基础设施薄弱。一是道路等级低、路况差。近年来,全镇有14个村通水泥路,还有6个村未通水泥路

7、,虽然村村都修通了到组到户公路,但受资金限制,大部分通组到户公路还是土路,缺乏养护,路况极差,通行十分困难。二是人畜饮水因难。全镇9个村有人饮,因山大人稀,居住分散,饮水站也只能满足居住相对集中的少数农户,受益人口不到50%。因受地域、资金和群众居住现状制约,还有11个村尚无人饮,致使这些村组农户无安全饮用水。三是农田水利设施差。近50%水田受地理条件限制,河道较短,靠天灌溉,加上外出人口多,农田荒芜现象较多。因水利设施严重滞后而导致水田弃水种旱,坡地靠天吃饭,农业收益严重下滑,种地吸引力越来越

8、小。(二)经济发展落后。一是经济基础薄弱。沈坝镇地处汉滨北部边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因此阻碍了我镇经济的发展。全镇20个-7-老区村均无集体经济基础,无村财收入,缺乏“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差。二是产业发展不稳。多年来,我镇一直结合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突出发展了黄姜、魔芋等特色产业,都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通、观念、市场等诸多因素制约,部分农民也只能凭经验、凭感觉、想当然的去搞,政府虽极力出面引导,帮助扶持也因品种品质实力难以适应市场考验而告终。蚕桑、畜牧产业处于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