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古文化遗址.doc

上海市金山区古文化遗址.doc

ID:62035659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15

上海市金山区古文化遗址.doc_第1页
上海市金山区古文化遗址.doc_第2页
上海市金山区古文化遗址.doc_第3页
上海市金山区古文化遗址.doc_第4页
上海市金山区古文化遗址.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金山区古文化遗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金山古文化遗址概况一、查山遗址位于金山区金山卫镇农建村1组查山东侧.1972年因当地开山取石,发现1件新石器时代的长方形穿孔石斧,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前去调查发现这一遗址。同年进行清理发掘,揭开面积163平方米。探明遗址主要分布在东面山坡上下,南北长250米,东西宽60米的范围内。地下古文化的堆积情况有二种:一种是在山坡上共二层.第一层灰黑土层,包含西周时代吴越文化的曲折纹平底硬陶瓿和夏商时代马桥文化的篮纹圜凹底陶罐等遗物。第二层灰褐土层,土质板结僵硬,包含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遗物,有夹砂红陶腰沿釜的口沿及小方把手,泥质红陶的牛鼻形器耳

2、等。另一种是在山坡下耕田里,共四层.第一层耕土中,有近代砖瓦和唐宋瓷片。第二层黄褐土层,有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青瓷碗、瓶及建筑上的陶塑等。第三层灰黄土层,除了面上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吴越文化戚家墩类型的麻布纹、米筛纹、米字纹、回字纹等印纹硬陶陶片与原始瓷片以外,主要为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遗物,有半月形石刀、有段石锛、石镰、三角形石刀,以及夹砂红陶绳纹凹弧形足鼎,圆锥足甗、泥质红陶和灰陶的篮纹、叶脉纹圜凹底罐、盆、鸭形壶及云雷纹的觯、簋、豆等陶器。第四层灰黑土层,包含遗物类别与第三层下部相同。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二、亭林遗址

3、位于金山区亭林镇中山居委会华亭路77号,1966年因基建出土数块周代几何印纹陶片与1件铜矛而发现。遗址分布在镇西的祝家港东岸,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1972年试掘,1973年、1975年、1988年以及1990年,四次清理发掘,面积合计1196平方米,发现良渚文化墓葬23座,宋代墓葬2座,制造石器场地一处,出土文物近500件.遗址的堆积第一、二层为表土,第三层灰土层,除少量米字纹、小方格纹等东周时代吴越文化印纹硬陶坛、罐等残片以外,主要有绳纹、折线纹、回字纹、梯格纹等印纹陶片,以及灰陶三足盘、细高把双凸棱灰陶豆等,是太

4、湖地区西周吴越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存。已被考古界称为亭林类型。第四层青黄土层,陶器上拍印的纹饰多篮纹、叶脉纹、绳纹、大方格纹和云雷纹等,器形有圆锥形和凹弧形的鼎足、圜凹底罐、鸭形壶、粗把豆、高圈足簋以及觚、觯等,属于马桥文化。第五层灰黑土层,有双鼻壶、竹节形把豆、袋足鬶、实足盉、扁方足鼎等陶器,为良渚文化层。良渚文化的23座墓,分布于遗址西北部的小高地上,从南往北作人字形排列,挖掘浅坑埋葬,除一座外,都发现棺木痕迹,棺内人骨仰身直肢,头向南,大部保存较好。随葬器物少者3件,多者30件,石器有斧、钺、锛、镰、犁、矛、镞,玉器有琮、璧、珠、

5、管、镯和锥形器,陶器有双鼻壶、阔把壶、豆、盘、鼎、罐和纺轮等。有的在人骨足后还有一具狗骨。其中双把翅流黑衣灰陶壶和肩部饰、浅浮雕几何形图案的灰陶壶,是良渚文化陶器中罕见的精品。这批墓位于小高地,又有玉琮、玉璧等玉礼器随葬,其等级介乎福泉山高台大墓与马桥遗址的小墓之间,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不同社会阶层.在墓地的北端,1号墓的近旁,有制造石器的场地,1号墓内人骨的左臂上,有双鼻陶壶1件,腿骨上有陶盘1件,足的左侧有陶鼎1件,足后有制造石器用的大块石料2件.墓外平地上发现与墓内石料相似的大石6件,以及石斧、石凿、三角形带柄石刀等已打

6、制成形但尚未磨光的石器半成品4件。这批石料采用凿孔开裂法开采,技术先进,对于研究良渚文化的石器制造技术,有重要价值。两座宋墓均为土坑木棺墓,从两墓头向一致并列而葬的情况来看,当为一对夫妇。一座内有漆器2件,其中1件存放越窑葵口碗和素面铜镜各1件、水晶坠1粒。另一座内有越窑双系小瓶、白釉葵口瓷碗和青釉双系陶瓶各1件。墓底有开元通宝、太平通宝、祥符元宝等铜钱。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三、招贤浜遗址位于金山区亭林镇东新村9组。1975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发掘亭林遗址时,根据当地群众上交的出土文物前去调查,发现这一遗址。在新开河

7、岸的断面上,深约1。70米处,能见到灰黑色土的古文化层,其中露出古代陶片、动物残骨以及红烧土等。采集的遗物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黑衣灰陶陶片、夹砂红陶T字形鼎足、夏商时代马桥文化的篮纹、叶脉纹与绳纹印纹陶片,以及西周与春秋战国时代吴越文化的灰陶豆把、回字纹、曲折纹、梯格纹、米筛纹、米字纹等印纹硬陶陶片。文化内涵大致与亭林遗址相似。198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四、戚家墩遗址位于金山区石化街道临潮三村居委会临潮街105号.民国24年(1935年)发现。村西原校场大队办公室的东侧及周公墩一带,还有与遗址同期的墓葬。民国37年,上海

8、市立博物馆曾作小规模探掘.由于海滩上的一片遗址长期受海浪冲刷,大批古代的陶、瓷、铜、铁器暴露在滩面上,1963年和1964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先后两次清理发掘,发掘面积140平方米。发现地下古文化有二层堆积,上层属西汉时代,清理水井1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