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古诗两首(五上)ppt课件.ppt

最新3、古诗两首(五上)ppt课件.ppt

ID:62060656

大小:882.0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21-04-13

最新3、古诗两首(五上)ppt课件.ppt_第1页
最新3、古诗两首(五上)ppt课件.ppt_第2页
最新3、古诗两首(五上)ppt课件.ppt_第3页
最新3、古诗两首(五上)ppt课件.ppt_第4页
最新3、古诗两首(五上)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3、古诗两首(五上)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古诗两首(五上)展示学习步骤:(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4)悟诗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我寻访隐者时,在一棵松树下碰到了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哪里去了。他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漫,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天,去。他来到,碰到了。于是,他便问:?小孩子说:。贾岛又问:。?小孩子说:。贾岛很想知道在这座山的哪个地方,孩子说:。描绘情景感情朗读:松下/

2、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失望)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通过刚才的对话,我们都知道诗人没有遇到隐者,但是在品读诗句的过程中,这位隐者一定在你的心中留下了印象。你觉得这位隐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诗中的景色看似无心之笔,其实寓意深刻,诗歌结合具体的事情插入了恰当的富有寓意的景色描写.“松”: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云”的含义更深,一则象征着隐者如白云般高洁的品格,二则预示着隐者来去影去无踪神秘而不可测。“山”:?“药”:?寻隐者

3、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性高洁淡泊名利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宋)郭祥正《访隐者》唯应采灵药,更不别营心。———(唐)张籍《寄紫阁隐者》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南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贾岛,北京人。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19岁云游,识孟郊、韩愈等。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长江集》10卷,录诗370余首。另有小集3卷、

4、《诗格》1卷传世。    贾岛人称“诗囚”又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贾岛的家乡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平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释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

5、苦吟诗人的典型。作业:1、背诵并默写古诗。2、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我会读: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了解诗人: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然自得

6、的牧童形象,诗句连贯,简单易懂,这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欲:想要。捕:捉。鸣:叫。忽然:突然。闭口:闭住嘴不说话。我了解: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体悟:2、看到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1、读了古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从哪感受到的?我了解: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忽然

7、,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所见》改写建议1、牧童骑牛回来,故事发生的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