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危害和防治措施研究

泥石流危害和防治措施研究

ID:6206630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6

泥石流危害和防治措施研究_第1页
泥石流危害和防治措施研究_第2页
泥石流危害和防治措施研究_第3页
泥石流危害和防治措施研究_第4页
泥石流危害和防治措施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泥石流危害和防治措施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泥石流危害和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泥石流的介绍以及其危害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综合治理措施、工程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三大类针对泥石流的防护对策,并对这三种措施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说明。从而给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防灾和减灾的依据,做到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降低到最低。关键字:泥石流;危害;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P642.23文献标识码:A泥石流是指山区或者其他山谷沟壑、地形险峻的地区,由于暴雨、地震等引发形成的由大量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体混合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以及

2、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我国泥石流灾害频发,如:四川8.13特大泥石流(2010)、甘肃8.7舟曲特大泥石流(2010)、云南贡山特大泥石流(2010)、北京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2012)等。根据工程实践,本文对泥石流的危害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能够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为我国防灾减灾提供一份绵力。1.泥石流的危害7可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15项影响因

3、素进行易发程度数量化综合评价,(表1)。表1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综合评判等级标准表泥石流危害性按照泥石流灾害一次造成的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可分为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4个灾害等级(表2)以及对潜在可能发生的泥石流,根据受威胁人数或可能造成的损失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4个危险性等级(表3)表2泥石流灾害危害性分级表表3泥石流潜在危险性分级表2.泥石流防治技术针对泥石流的综合防治措施很多,根据泥石流的特征,主要有全面综合治理措施、工程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三大类。2.1预防措施7(1)公路选线时

4、应尽量避开泥石流地区。在无法避开时,应按避重就轻的原则,尽量避开规模大、危害严重、治理困难的泥石流沟,并考虑预防性的工程;当公路通过开阔河谷地段时,应将公路线路选在洪积扇淤积范围以外,还要分析洪积扇的延伸发展趋势;大河峡谷段,应首先考虑在流通区沟口建桥跨越的方案;在线路必须通过的山坡型泥石流易发地段,线路应避开山脚的变坡点上,尽量选在山坡上,以利于泥石流排泄。(2)居民区应避开泥石流的影响。泥石流淤积区和沟谷、河床范围禁止居民建房、修建其它建筑物或商业街区等。(3)重视和加强植被防护。保护森林,强化水土

5、保持政策,禁止乱砍乱伐、开荒种地、过度开采地下资源或开挖山体等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的人类活动。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坡面绿化,实现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生物工程主要目的是控制泥石流物源来量,减少水土流失,稳坡和控制固体物质补给与防止沟道下切及沟壑发展,调节水量,控制泥石流的形成。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生物防治采用的物种应是当地易于生长的物种。(4)加强泥石流基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当地人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建立山区区域性泥石流灾害的预警报系统。2.2防治工程技术防治工程主要是通过修筑工程

6、设施以跨越、排导和拦挡泥石流,从而避免或减少泥石流对公路及其附属物的安全威胁,目前公路工程泥石流防治工程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跨越工程、排导工程和拦挡工程等。(1)跨越工程7公路建设常采用的跨越工程主要有桥梁、隧道等,跨越应选择泄洪能力强、抗淤堵能力强、易于清淤和维护的工程,泥石流地区的二级及二级以上等级的公路不宜采用涵洞和过水路面。桥梁适用于跨越流通区或流通区沟口的泥石流沟或者洪积扇区的稳定自然沟槽。设计时应结合地形、地质、沟床冲淤情况、河槽宽度、泥石流的泛滥边界、泥浪高度、流量、发展趋势等,采用合理的跨

7、度及形式。隧道适用于路线穿过规模大、危害严重的大型或多条泥石流沟;因受对岸大型泥石流严重威胁,将线路内移到稳定的山体内以隧道通过。隧道方案应与其它方案作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2)排导工程排导工程是防治泥石流使用最为广泛的工程措施。其特点是工程简单、效果好、就地取材、施工方便,不但可提高输沙能力、增大输沙粒径,而且可防止河沟纵、横向的变形,保护岸坡,将泥石流在可控制条件下安全顺利地排泄到指定的区域。排导设施主要有:排导沟、明洞、渡槽、导流堤等。排导沟7泥石流排导沟设计,要求通过洪峰流量时不发生淤积,也不

8、出现冲刷,在使用期间不出现危害建筑物安全的累积性淤积和大冲、大淤的破坏。排导沟两侧应采用护坡、挡土墙或堤坝等形式进行防护。排导沟应与沟岸稳定的流通区或山口直接连接,并顺应沟口流势布设成直线或大半径曲线。出口应与主河道衔接,出口标高应高出主河道20年一遇的洪水水位。排导沟纵坡宜与地面坡一致。排导沟的横断面应根据流量计算确定,排导沟应进行防护。明洞采用明洞穿过泥石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过密集的山坡型泥石流群,多采用单压式拱式明洞或用墙式、钢架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