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课件PPT.ppt

最新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课件PPT.ppt

ID:62119787

大小:1.07 MB

页数:40页

时间:2021-04-17

最新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课件PPT.ppt_第1页
最新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课件PPT.ppt_第2页
最新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课件PPT.ppt_第3页
最新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课件PPT.ppt_第4页
最新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课件PPT.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课件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一、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形态特点“点”---指穴位的形态呈点状,如总筋“线”---指穴位的形态呈线条状,如三关“面”---只穴位的形态为一个部位,如腹二、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特点——“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小儿推拿中的度量标准同身寸,又称“指寸法”,是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忧一定比例,所以用小儿本人的手指来测量取穴。太阳【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后约1寸凹陷处。【操作】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为泻。【次数】50-100次。【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临床应用】推太

2、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揉运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操作】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按揉耳后高骨。【次数】50-100次。【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烦操不安。【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常用于治疗感冒,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推太阳等合用;亦能安神除烦,治疗神昏烦躁等症。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上2寸,百会前凹陷中。【操作】两手四指扶患儿头部,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交替推之(囟门未合者,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本穴,称揉囟门。【次数】50~100次。【主治】头痛、惊风、鼻塞、衄血、神昏烦躁等。【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静安神

3、、通窍,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囟在12至18月之前闭合,故操作时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胸腹部穴位胁肋【位置】从腋下两胁至两髂前上棘。【操作】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髂前上棘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次数】50~100次。【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症。【临床应用】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腹胀、气喘等有效。腹(别名:腹阴阳)【位置】腹部【操作】自剑突下到脐,用两拇指从中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沿脐周围摩,称摩腹。【次数】腹胀,腹痛,疳积,呕吐,便秘等症。【临床应用】分推腹阴阳能消食理气且降气,善治乳食

4、停滞或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多与推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等合用。脐(别名:神阙)【位置】肚脐【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掌摩称摩脐。【次数】揉100~300次,摩5分钟。【主治】腹胀、腹痛、泻泄、便秘,疳积等。丹田【位置】脐下2.5寸。【操作】用掌揉或摩,称操丹田或摩丹田。【次数】揉100~300次,摩5分钟。【主治】腹泻,遗尿,脱肛,尿潴留。【临床应用】揉、摩丹田能温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用于尿潴留,常与清小肠、推箕门等合用。腰背部穴位脊柱【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5、【操作】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次数】推100~300次,捏3~5次。【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等症。【临床应用】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天和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推脊柱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并能疗腰背强痛,角弓反张,下焦阳气虚弱等症。七节骨【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

6、下作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次数】100~300次。【主治】泄泻、便秘、脱肛。【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等症。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龟尾【位置】在尾椎骨端。【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次数】100~300次。【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临床应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本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等合用,治疗泄泻、便秘等症。上肢部穴位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操作:①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称为补脾经;

7、②拇指伸直,由指端经罗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牌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③次数:100~500次。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临床应用:①补牌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与揉中脘、指揉脾俞、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可与清天河水、清大肠等穴合用。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仅只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或清后加补。【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