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教学讲义PPT课件.ppt

最新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教学讲义PPT课件.ppt

ID:62122581

大小:877.00 KB

页数:64页

时间:2021-04-17

最新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1页
最新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2页
最新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3页
最新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4页
最新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教学讲义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一、尾矿库事故几率分析根据尾矿库实际发生事故的统计资料分析,尾矿库事故中几乎占l/3的是由于洪水原因所造成的,其中包括泄洪能力不足,超标洪水、排洪设施损坏或淤堵等;其次坝基渗漏事故约占1/5强,其中运行前5年发生事故的约占1/3,而其中运行第一年发生事故的约占一半;排洪设施事故多发生在投入运行后的第一年的约占1/3,其中大半发生在汛期泄流时,其他事故中包括坝坡失稳以及地震液化等。一、尾矿库事故几率分析类似洪水漫顶溃坝事故实例还有:银山铅锌矿尾矿坝于1962年7月2日,因洪水造成初期坝决口溃坝,致部分尾矿泄漏造成环境污染,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新冶铜

2、矿龙角山尾矿坝于1994年7月12日,因发生超标洪水,造成洪水漫顶导致溃坝,本次事故造成26人死亡、2人失踪和重大经济损失。三、因坝体失稳而发生的事故火谷都尾矿库1.概况该库位于我国云南省红河州境内,为一个自然封闭地形。它位于个旧市城区以北6km,西南与火谷都车站相邻,东部高于个旧一开远公路约100m,水平距离160m,北邻松树脑村,再向北即为乍甸泉出水口,高于该泉300m,周围山峦起伏、地势陡峻。库区有两个垭口,北面垭口底部标高1625m,东部垭口底部标高1615m,设计最终坝顶标高1650m,东部垭口建主坝,待尾矿升高后,再以副坝封闭北部垭口。坝体构造该库位于

3、溶岩不甚发育地区,周边有少许溶洞,主坝位于库区东部垭口处。原设计为土石混合坝(图3),因工程量大分两期施工。第一期工程为土坝,坝高18m,坝底标高1615m,坝顶标高1633m,内坡为1:2.5~l:2,外坡为1:2,相应库容475×104m3,土方量12×104m3。第二期工程为土石混合坝,坝高35m,坝顶标高1650m,相应库容1275×104m3,土方量32×104m3,石方量18×104m3。第一期土坝工程施工质量良好,实际施工坝高降低了5.5m,坝顶标高为1627.5m,相应减少土方工程量9×104m3,相应库容量为325×104m3。生产运行中,坝体情

4、况良好,未发现异常现象。按原设计意图在第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后,即应着手进行尾矿堆筑坝体试验工作,若不能实现利用尾矿堆筑坝体,则应按原设计进行二期工程建设。该库于1958年8月投入运行,至1959年底,库内水位已达1624.3m,距坝顶相差3.2m,库容将近满库,此时尚未进行第二期工程施工。为了维持生产,于1960年全年,生产单位组织人员在坝内坡上分5层填筑了一座临时小坝,共加高了6.7m、坝顶标高为1634.2m,如图4所示。筑坝与生产放矿同时进行(边生产边放矿),大部分填土没有很好夯实,筑坝质量很差。1960年12月,临时小坝外坡发生漏水,在降低水位进行抢险时又发

5、生了滑坡事故。经研究将二期工程的土石混合坝坝型改为土坝,坝顶标高1639.5m,并将坝体边坡改陡至内坡1:1.5,外坡1:(1.5~1.75),以维持生产。第二期筑坝工程施工质量理应按第一期工程的质量要求进行工程施工,至于第二期坝体能否堆筑在临时小坝坝体之上以减少筑坝工程量,必须等待工程地质勘察做出结论后再行决定。1961年3月第二期工程坝体已施工至l625m标高,但筑坝速度(坝体增高)落后于库内水位上升速度。为了维持生产并减少筑坝工程量,在没有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情况下,即决定将第二期工程部分坝体压在临时小坝上,同时提出进一步查明工程地质情况和尾矿沉积情况后,再决定

6、第二期工程坝体采取前进(全部压在临时小坝上)方案或后退(只压临时小坝1/3)方案。1961年5月,在未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情况下,决定将第二期工程坝体全部压在临时小坝上,且坝体增高4.5m,即坝顶标高为l644m,土坝内坡为1:1.5,外坡分别为1:1.5、l:1.6、1:1.75,修改后坝体断面构造如下图所示。第二期工程从1961年2月开工到1962年2月完工。按原设计要求施工时每层铺土厚度15~20cm、土料控制含水率20%时,相应干密度不小于1.85t/m3。但施工中压实后坝体干密度降低为1.7t/m3,没有规定土料上坝的含水率,并且施工与生产运行齐头并进,甚

7、至有4~5个月时间,由于库内水位上升很快,不得不先堆筑土坝来维持生产,因此施工中坝体的结合面较多(较大的结合面有6处)。坝体的结合部位没有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施工质量差,施工中经试验后规定每层铺土厚度为50cm,实际铺土厚度大部分为40~60cm,个别铺土厚度达80cm,施工中质检大部分坝体湿密度达1.7t/m3以上。在施工期间已发现临时小坝后坡有漏水现象,有一段100m×lm×lm的坝体(为后来的决口部位)含水较多,没有压实。在临时小坝内还存在抢险时遗留的钢轨、木杆、草席等杂物,以及临时小坝外坡长约43m、高5~9m的毛石挡土墙。第二期工程完工后不久,于1962

8、年3月曾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