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1PPT课件.ppt

最新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1PPT课件.ppt

ID:62125251

大小:708.0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21-04-17

最新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1PPT课件.ppt_第1页
最新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1PPT课件.ppt_第2页
最新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1PPT课件.ppt_第3页
最新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1PPT课件.ppt_第4页
最新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1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1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传染源定义体内有病原微生物存在,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病人: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性病、肺结核等(2)病原携带者:流脑、菌痢、伤寒、脊髓灰质炎(3)受染动物:血吸虫病、狂犬病、疯牛病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病毒性肝炎分型、病毒、传播甲型HAVRNA肠道乙型HBVDNA血行丙型HCVRNA血行丁型HDV-RNAHBV+HDV血行

2、戊型HEVRNA肠道庚型HGVRNA血行TTV型TTVDNA输血病毒性肝炎特点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在甲型肝炎自然史中,亚临床型或隐性感染是主要的。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时,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的比例最高为10∶1。甲型肝炎患者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出现黄疸后20天始无传染性。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患者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液内都具有传染性。由于传染期短,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慢性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大。根据各

3、国人群中乙型肝炎的检测结果,估计全世界约有2.15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构成了重要传染源。丙型肝炎HCV感染率最高的危险人群以接受输血者为甚。故慢性丙型肝炎和HCV或抗HCV阳性无症状携带者均是本病传染源(二)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本病多呈散发性,集体单位如不注意病人的隔离、食具消毒,宿舍、厕所等的卫生,以及在流行地区未抓好食品检验工作和对饮食、摊贩人员的卫生监督等措施,则有发生本病大小不等流行的可能。甲型肝炎常引起爆发流行,主要通过水或食物的污染而引起,再次证实甲型肝炎爆发流行是食不洁毛蚶引起。(三)人群易感性

4、甲型肝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血清中抗-HAV约60%呈阳性,主要是从母体中被动获得。6个月后抗-HAV迅速下降,故在儿童期内易得甲型肝炎。在一些发达的国家,甲型肝炎的流行率较低。人群中抗-HAV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50岁以上年龄组大部分已具有抗-HAV。相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甲型肝炎流行率很高,幼年时大部分获得感染。我国部分地区的人群抗-HAV阳性率调查结果:上海平均阳性率为51.0%,30岁以上者90.0%,50岁以上几乎均有甲型肝炎抗体;广州为62.3%,北京67.0%,太原72.4%,说明甲型肝炎在我国人群有普遍

5、易感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传染源: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病毒携带者。急性病人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液内都具有乙肝的传播途径我国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垂直传播以母婴传播为主;水平传播的主要方式为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因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械而传播,如多次使用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各种介入性穿刺、内镜检查、牙科治疗、手术等。该方式以农村地区较高,医务人员(意外暴露)较高。性传播夫妻一方HBsAg阳性时,经过平均27个月,其HBV指标的阳转率高达53%。但HBsAg的阳性率仅14%,提示夫妻间HBV传播率虽高,但转慢率不高

6、,多数自然痊愈。乙型肝炎的诊断指标HBsAg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1.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最早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发现,故曾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HBsAg的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的现症感染,反之如果阴性则大多数无感染。一般来讲,HBsAg为诊断现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必需指标抗-HBs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2.乙肝表面抗体HBs抗-是乙肝表面抗原的中和抗体,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保护抗体。一般出现在乙肝感染痊愈的恢复期或乙肝疫苗注射后。HBeAg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3.乙肝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副产品,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因其容易检测,故常

7、作为评估病毒复制水平的标志,是评价抗病毒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但近年来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株的增多,导致e抗原不能产生,但病毒的复制不受影响。抗-Hbe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4.e抗体HBe抗-是HBeAg的中和抗体,它不是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但它可能对病毒的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抗-HBe出现后,病毒的复制水平往往较低下。但如果出现了前C区变异,则抗-HBe的出现不再表示病毒复制的抑制。抗-HBc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5.核心抗体抗-HBc在急性乙肝的急性期、恢复期,慢性肝炎的全程以及隐性感染现已痊愈的正常人均可测到,而且该抗体一旦产生常常终生携带。我国乙

8、肝隐性感染的人数较多,抗-HBcIgG的阳性率在自然人群中高达55~60%。H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