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木梁、柱构件探究进展

组合木梁、柱构件探究进展

ID:6214070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6

组合木梁、柱构件探究进展_第1页
组合木梁、柱构件探究进展_第2页
组合木梁、柱构件探究进展_第3页
组合木梁、柱构件探究进展_第4页
组合木梁、柱构件探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组合木梁、柱构件探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组合木梁、柱构件探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近几年对组合木构件的研究情况,介绍了加拿大我国与加拿大木结构规范设计组合木构件的构造和设计要求,最后提出了组合木结构设计的发展前景。关键词:组合木柱;组合木梁;设计;发展前景1.组合木的构造规定组合木构件(Built-uptimbermember)是一种由多片规格材用钉或螺栓固定并排平行排列组合而成的木构件,该组合木构件分为组合梁和组合柱。《木结构设计手册》[1]中,介绍了应用较广的现场组合梁和组合柱,其中矩形木柱截面尺寸不应小于140×140mm,且不小于所支承构件的宽

2、度。由整根规格材组成的组合柱,其每一层应用长76mm、钉间距为300mm的钉子固定,或者用直径10mm、中心距为450mm的螺栓固定,每层的厚度不小于40mm。5当组合截面梁采用40mm宽的规格材组成时,规格材之间应沿梁高采用等分布置的双排钉连接,钉长不得小于90mm,钉之间的中心距不得大于450mm,钉子到每根规格材端部的距离应为100~150mm。组合梁也可以通过直径不小于12mm、中心距为1.2m的螺栓连接,螺栓到规格材端部的距离不超过600mm。我国《木结构设计规范》[2]第9.4条“梁、柱和基础的设计”中所给出组合梁

3、的构造设计的相关规定和《木结构设计手册》相同;对于组合梁和柱具体的计算方法没有明确给出,在附录J中做了如下说明:当规格材搁栅数量大于3根,且与楼面板、屋面板或其他构件有可靠连接时,设计搁栅的抗弯承载力时,可将表中的抗弯强度设计值fm乘以1.15的共同作用系数。加拿大《木结构设计标准》[3]规定组合柱沿构件长度的钉间距不应超过最薄构件厚度的6倍,且垂直构件长度方向的间距不超过钉直径的20倍;所有钉应至少穿入最后一根单独构件厚度的3/4,且钉子应沿组合构件长度从两面交替打入;若组合构件中单独构件的宽度大于其厚度的3倍以上,则构件宽

4、度上至少有2排钉。2.国内外研究现状1988年Allotey,I.A[4]等人发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的缺乏,桥梁建筑相当耗费金钱和精力。然而许多国家拥有丰富的可用于桥梁的木材资源。于是作者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桥梁结构的机械组合木梁,该研究理论基于实木梁的结构性能,得到了机械组合木梁的有效惯性矩和有效横截面剪切面积定义方法。52003年澳大利亚全国林业产业协会提出组合梁的耐久性问题,主要强调钉在其连接处因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锈蚀,尤其是当周围存在腐蚀环境时要特别注意钉连接处的保护[5]。2007年DonaldEB

5、reyer在《木结构设计》(DesignofWoodStructures)6]一书中指组合柱是由多根木片材用钉或螺栓连接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的柱。它有别于格构柱(spacedcolumns),片材间传递剪力的连接件需要特别设计。由于组合柱片材间的连接不能完全有效地传递剪力,其承载力可先按相同截面的原木计算,再由调整系数Kf折减,Kf由连接形式确定(如钉或螺栓连接),同时要考虑两个方向的长细比(le/d)x与(le/d)y;其中,le为柱的有效长度,d为截面宽度。2009年KamachiKen[7]等通过对机械锚固的组合木

6、梁大量的试验研究,建立了考虑层间滑移的多层组合梁的一般理论。并且得出了组合梁的性能介于平行弦桁架的弯曲性能和实木梁弯曲性能之间。2010年Chancey,Ryan[8]等提出用石膏板做饰面来支撑木立柱墙,5在木结构设计中越来越常见。但必须认识到石膏板在大荷载、非重复柱构件等条件下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在设计组合木柱时应特别注意作者建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墙骨柱的承载力应比设计成组合柱的单墙骨柱大;石膏板或其他墙壁嵌板只考虑对一根墙骨柱有支撑作用,且不应提高墙骨柱的承载力;组合柱应根据规范要求,单独设计。2011年陈迪、熊海贝[9]

7、等通过4组共22根组合木柱构件的轴心受压试验,对此类轴心构件轴心受压性能进行研究。根据各组试验数据的对比,提出组合木柱连接钉对轴心受压性能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减小组合柱长细比,增设金属套箍能有效提高其承载力;长细比的提高及片材数的增加能增强组合木柱的协同工作能力。3.组合木构件的设计3.1组合木梁的计算公式组合木梁的设计计算参见加拿大《木结构手册》[10]的规定,计算公式为:3.2轴心受压组合柱的计算公式4.组合木构件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对组合木构件的研究还很少,规范也没有给出组合木构件的计算方法。我国木结构住宅主体框架材料几乎

8、都是从加拿大、美国进口,木结构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也是来源于国外,而且大部分已建成的木结构住宅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验收。随着我国木结构住宅的国产化,这些以国外特别是加拿大木结构规范为基础的木结构规范也会慢慢变得不适用。因此需要我们对:5(1)组合木构件的力学性能及破坏形式研究,建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