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测定教学讲义PPT.ppt

最新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测定教学讲义PPT.ppt

ID:62145866

大小:1.12 MB

页数:28页

时间:2021-04-19

最新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测定教学讲义PPT.ppt_第1页
最新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测定教学讲义PPT.ppt_第2页
最新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测定教学讲义PPT.ppt_第3页
最新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测定教学讲义PPT.ppt_第4页
最新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测定教学讲义PPT.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测定教学讲义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测定气管导管多采用聚氯乙烯材料,前端带有气囊,用以封闭气道及相对固定气管导管。并实行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因此气囊的管理非常重要,如护理不当,易造成多种且严重的并发症。气囊管理作用:封闭气道目的:保障有效通气防止口腔、消化道分泌物误吸气囊管理气囊充气不足和漏气易导致导管与气管间密闭不良、漏气气囊充气过度压迫气管壁,气管粘膜易缺血坏死、糜烂而形成溃疡,也可损伤血管而出血,甚至发生气管食管瘘和无名动脉破裂致死亡以往认为,气囊常规放气-充气,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气囊压迫导致气管粘膜损伤。目前认为,气囊定时放气是不需

2、要的。气囊放气主要应用于以下情况气道峰压力是影响气管最大内径的主要因素。当气道峰值压力明显增高或减低时,为避免气道压力过高或过低,应将气囊放气,重新充气清除囊上滞留物时有效清除囊上滞留物的方法气流冲击法在气囊放气的同时,通过呼吸机或手动皮囊经人工气道给予较大的潮气量,在塌陷的气囊周围形成正压,将滞留物冲到口腔,从而达到清除气囊上分泌物,防止气囊放气后分泌物流入气管的的目的持续声门下吸引在声门与气囊间放一引流管,放置的背侧气囊上缘并固定,与气管套管并行引出体外,可接负压吸引装置持续吸引分泌物谢谢 观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

3、病史采集: 病史询问思路患者男,57岁,主因“发作性眩晕伴右侧肢体无力3个月,加重1周”就诊。体格检查:患者男,57岁,主因“发作性眩晕伴右侧肢体无力3个月,加重1周”就诊。本例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言语流利,计算力、定向力、记忆力、理解力等高级皮质功能正常。双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mm,双侧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无眼震,双侧咬肌对称有力,双侧额纹和双侧鼻唇沟对称,粗测听力正常,气导大于骨导,悬雍垂居中,双侧软腭上抬有力,咽反射灵敏,双侧转颈和耸肩对称有力,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腱

4、反射正常。四肢共济运动稳准。四肢疼痛觉正常,双侧肢体振动觉正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颈动脉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双足背动脉,双桡动脉搏动对称。NIHSS评分0分。患者男,57岁,主因“发作性眩晕伴右侧肢体无力3个月,加重1周”就诊。实验检查项目:患者男,57岁,主因“发作性眩晕伴右侧肢体无力3个月,加重1周”就诊。影像检查:所有高危的TIA患者均应行急诊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CT未显示出血、肿瘤或局灶感染,病史不支持偏头痛、低血糖、脑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那么最可能是TIA。【临床常用影

5、像学检查方法】头颅CT、颅脑MRI、颈动脉彩超、TCD、双下肢动脉彩超、颅脑MRA、DSA、心脏彩超。患者男,57岁,主因“发作性眩晕伴右侧肢体无力3个月,加重1周”就诊。诊断:对TIA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要遵循一些常规步骤及原则。首先应关注整体层面的问题,然后深入相关细节。诊断的关键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①是否为TIA:即TIA诊断,通过神经系统症状、查体、影像学检查可解决;②TIA原因和发病机制:即导致TIA的病因,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解决。之后明确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患者男,57岁,主

6、因“发作性眩晕伴右侧肢体无力3个月,加重1周”就诊。患者男,57岁,主因“发作性眩晕伴右侧肢体无力3个月,加重1周”就诊。本例诊断思路:1.定位诊断:椎-基底动脉系统根据患者中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偶伴呕吐,定位于前庭-小脑系统;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定位于左侧皮质脊髓束;脑结构影像学提示无明显异常,DSA结果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伴不稳定斑块形成,右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交界处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远端接近闭塞,综合定位于左侧脑干;责任血管定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2.定性诊断: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

7、缺血发作根据患者是中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压、脂蛋白代谢紊乱、吸烟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本次为急性起病,呈发作性病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呕吐、右侧肢体无力,症状可自行缓解,恢复基本完全。查体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结合头颅CT和MRI提示未见明显异常,以及DSA结果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伴不稳定斑块形成,右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交界处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远端接近闭塞,故诊断考虑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病因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评价提示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双侧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

8、的证据;结合发作时症状以及DSA结果提示本次责任血管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故病因考虑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4.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型(低灌注)根据患者的症状刻板,反复发作,症状持续时间短且可完全恢复,DSA提示右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交界处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远端接近闭塞,考虑患者本次发病机制为低灌注。鉴别诊断:1.梅尼埃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