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doc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doc

ID:62158389

大小:2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4-19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doc_第1页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doc_第2页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doc_第3页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近一段时间,我接连听了黄恕伯教授和吴校长的报告,使自己对于如何提高个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看法,下面就简单谈一下个人的感受和看法:     一、课堂教学:“讲什么”和“怎么讲”             -—“讲什么”可以尊重教材,但“怎么讲”要自己创造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战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涉及到如何评判一节课,而且它关系到老师们应该怎样备好、上好一节课的大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量表,把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总分100分,分解为“教

2、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又细分为若干方面进行赋分。这是普遍的做法,教育界已习以为常,但黄恕伯老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对教学评价的各个主题,其内容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之间的相关度应尽可能小,这是事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是密切相关的,而教学效果又是跟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密切相关,一个教学行为,将在多个评价主题上得到体现,这不是科学的评价过程。     评价一节课,主要是两个主题:一是“目标和内容”,

3、二是“过程和方法”。如果把教学称之为“讲课",那么前者说的是“讲什么",后者是“怎么讲”,两者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这应该是评价一节课的两个主题。     “讲什么"和“怎么讲”,不仅是教学评价的两个主题,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两个主题,教师备课,需要思考的就是这两个方面.        黄老师认为,知识线索的设计可以尊重教材,因为知识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必要去刻意改变。但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有自己的创造,我们正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实现全面的课程目标。例如关于牛顿第三

4、定律实验的教学,如果让学生按教材的陈述去“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由于学生操作前已经知道牛顿第三定律,对实验结果没有悬念,因而缺乏实验热情。黄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故意把不准确的测力计分发给部分学生,创设了两个对拉的测力计读数不相等的情景,引发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相等进行质疑,并启发大家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两个拉力是否相等?最后,通过集体讨论,用“等效替换”的实验方法证明了这两个读数不等的力,其大小是相等的。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完成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关系的知识目标,也具体经

5、历了“等效替换"实验方法的设计过程,而且激发了学习热情,养成了认真仔细的实验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多维的课程目标,都来源于对“怎么讲"的创造。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     所以,我们的备课也要清楚明白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更要备好所讲知识的形式,力争每一节课堂都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品。     二、阶段目标:“今天”和“明天"            ——着眼于“明天”,但立足于“今天”     循序渐进,是黄恕伯老师教学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他用“处理好终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把

6、这种思想变得具有可操作性。用他的话来说,教学要着眼于“明天”,但需立足于“今天”,“今天"不要过急地实现本属于“明天”的目标.高考是看得见的“明天”目标,还有更深远的“明天”目标需要着眼于教学之中,这就是学生的创造能力。     黄老师多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能以高分录取理想的高等学校,这无疑是高中学生奋力所求的终结性目标.要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终结性目标,就要有步骤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黄恕伯老师认为,把高中物理学习的终结性目标一步到位地摆在高一学生面前让学生攀越,这不仅

7、是无法实现的,而且它将使学生形成许多不良学习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黄老师把高中物理课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课的学习,这是高中物理课最长的一段学习过程,随后是高考总复习的三个轮次。这几个学习阶段都应该制订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只有目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能力的逐步提高。那么,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应该如此,要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不能拔苗助长,要立足今天,才能更好地把握明天。               三、方法教学:“讲授”与“渗透”             ——“讲授”只能理解,“渗

8、透”才能掌握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关于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讲授得很清楚,学生也听得很明白,甚至于还做了专门练习,但以后碰到真正要用到这种方法的时候,学生却不能自觉地去提取和应用这个方法。这表明,对于这个方法,学生已经理解、但没有掌握,这是因为关于“方法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然而,黄老师发现,学生对一种方法的掌握,并不是通过一两次教学的渲染就能完成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的教学跟概念、规律的教学应该具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