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髋关节角度.教学讲义ppt.ppt

最新髋关节角度.教学讲义ppt.ppt

ID:62193896

大小:1.06 MB

页数:86页

时间:2021-04-21

最新髋关节角度.教学讲义ppt.ppt_第1页
最新髋关节角度.教学讲义ppt.ppt_第2页
最新髋关节角度.教学讲义ppt.ppt_第3页
最新髋关节角度.教学讲义ppt.ppt_第4页
最新髋关节角度.教学讲义ppt.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髋关节角度.教学讲义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髋关节角度.shenton线成人髋关节正位片上,闭孔上缘与股骨颈内下缘连线,正常应为平滑曲线,若不连续提示髋关节脱位或者股骨颈错位骨折。Calve线成人髋关节正位片上,髂前下棘下方髂骨外缘级股骨颈外缘连线,正常为光滑曲线,若不连续提示髋关节脱位或者股骨颈错位骨折。Kline线沿股骨颈上缘划线并沿股骨头方向的延长线。正常此线应切割部分股骨头鉤部,若骨垢位于该线内方,提示股骨头骨垢向下滑脱。髋臼角骨盆正位片,双侧Y形软骨中心连线与髋臼面上下缘连线所形成的夹角。正常时,新生儿30度,1岁以后不应超过25度,2岁20度,成人10度,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髋臼变浅,该

2、角度增大。 髂骨角髂前下棘和髋臼外上缘连线与Y形软骨水平线的夹角。新生儿55度,正常值范围43-67度新生儿髋关节间隙髋关节正位片,通过两侧Y形软骨连线称H线,股骨上端距H线的距离为上方间隙;股骨上端鸟嘴距坐骨支外缘距离为内侧间隙。正常上方间隙为9.5mm,内侧为4.3mm;若上方小于8.5,内侧大于5.1mm,应怀疑髋关节脱位;若上方小于7.5,内侧大于6.1,可诊断为髋关节脱位。骨垢指数与骨垢商髋关节正位片,测股骨头骨垢高度与宽度,用高度除以宽度再乘以100即骨垢指数。骨垢商指患侧骨垢指数除以键侧骨垢指数。两个指数均表示股骨头骨垢变扁的程度,用于评价p

3、athe病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骨垢商主要用于与键侧对比判断病变程度及治疗效果。骨垢角骨盆正位片,通过股骨上端骨垢线的直线,与通过两侧Y形软骨的连线的交角,正常时20-35度,款内翻时角度增大。Sharp角骨盆正位片上,双侧泪滴下缘连线与泪滴下缘与髋臼上缘的连线的夹角,正常35-38度,大于40度可以诊断为髋臼发育不良。CE角即中心边缘角,股骨头中心至髋臼外上缘的连线,与股骨头中心的垂线形成的夹角。正常时,2岁22度,4岁28度,6岁30度,15岁35度,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脱位、股骨头外移、股骨头形状改变时角度变小。kohler线即髂坐线,髂骨内

4、缘切线与坐骨体内援的连线,髋臼陷入症时髋臼突至此线内侧。Power角骨盆正位片,过两侧髂前上棘做一水平线,再做股骨颈骨折的延长线而形成的夹角。小于30度为外展型骨折;大至30-90度者为内收型骨折,需手术治疗Linton角髋关节正位片,做股骨干纵轴垂线与股骨颈骨折延长线的夹角。小于30度为外展型骨折,易愈合;大至30-90度者为内收型骨折,需手术治疗。髋臼深度骨盆正位片,耻骨联合上缘与髋臼外上缘连线至髋臼底的最大距离,正常时,男13(7-18)mm, 女12(9-18)mm,与CE角配合用于评价髋臼发育情况。髋臼覆盖率股骨头受髋臼覆盖部分的横径除以股骨头的

5、横径,正常时应大于0.75.心悸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篇学习的重点是:心悸的概念、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关键其转化规律,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药。1.掌握心悸的概念、病机关键、病机转化规律、病位、辨证要点,以及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药。2.熟悉心悸的诊断、治疗原则,及各证候兼次症的变化和主要方药加减。3.了解心悸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概述概念心悸是指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病证。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心悸发作时常伴不寐、胸闷、气短,甚则眩晕、喘促、心痛、晕厥。心悸包括惊

6、悸和怔忡。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概述1、《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概述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金匮要略·惊

7、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概述3、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4、《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概述5、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仲的区别与联系有详

8、尽的描述,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