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精神病发病率上升和家庭教育关系

浅谈青少年精神病发病率上升和家庭教育关系

ID:6223743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7

浅谈青少年精神病发病率上升和家庭教育关系_第1页
浅谈青少年精神病发病率上升和家庭教育关系_第2页
浅谈青少年精神病发病率上升和家庭教育关系_第3页
浅谈青少年精神病发病率上升和家庭教育关系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青少年精神病发病率上升和家庭教育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青少年精神病发病率上升和家庭教育关系  【摘要】目的唤醒家长,科学养育,减少青少年精神病发病率。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担负起各自的教育责任。结果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结论一个孩子发病与否,对社会将是“有用”与“负担”的关系,减少精神病发病率,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键词】青少年;精神病;家庭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青少年健康成长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青少年精神病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这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下面以吉林省脑科医院某月出院的403名“精神病”患者中20岁以下的72名青少年患者就发

2、病原因、居住分布及主要临床表现加以分析:发病率17.9%,临床诊断如下:分离[转换]性障碍2人,抑郁状态4人,先天智力缺陷性精神病障碍3人,厌食症1人,其余为精神分裂症或急性精神病性障碍。具体情况如下表1。下面就青少年精神病病因分析及相应对策如下。1病因分析72名患者中有明显发病原因,4如学习压力大、肥胖、失恋等,也有些孩子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而患病住院。以下是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因素。1.1家长把自己曾经的缺失无条件满足于儿孙长辈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抗压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如:一名12岁体重为75kg的患者反复埋怨爷爷、奶奶导致其过胖,其爷爷、奶奶经历了60年困难时期,饥饿记忆刻骨铭心

3、,因此饱腹和美食对于有着上述经历又无养生理念的爷爷、奶奶是一种幸福,却造成孙子因过度肥胖产生巨大心理压力而导致患病。1.2家长把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有的家长未圆大学梦或现今工作状态不理想,想方设法让子女通过学习达到衣食无忧或光宗耀祖的愿望。所以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余能力培养一律全免,导致其共性问题是生活能力比较差。1.3家长缺乏家庭责任感,忽视对子女的教育72名患者中发病无明显诱因的占83.3%,这其中与父母失察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有的家长只顾自己追求快乐和满足,沉浸于娱乐与酒宴之中,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认为钱可以满足一切,忽视了子女的其它要求,使孩子面对复杂的社会时

4、无法应对,不能有效沟通,社交能力差。1.4父母力不能及,子女自求平安有些家长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或本身修为不足,4只会简单满足子女的衣食住行,而对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现今农村学生减少,农村学校合并,学生为了求学不得不过早离开父母,频繁更换环境,当对新环境一无所知无能力应对时,就会产生恐惧害怕心理,导致孩子自卑、恐惧、害怕,不敢沟通,缺朋少友,无倾述对象,最后积郁成疾。2对策2.1重视孩子的衣食住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衣食住行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衣”:按审美要求(色彩搭配、暴露适度、美观合体)着装;“食”:要按营养比例合理搭配饮食,不要单纯满足欲望,对孩子不合理

5、要求要有度,要学会说“不”,既不能营养过剩造成肥胖,也不要“厌食”导致性命堪忧;“住”:环境要干净、舒适、卫生;“行”:运动是健康之本,不要以车代步,没有健康体魄,其余能力都为零。家长的合理引导与约束,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2.2重视家庭劳动教育,教会孩子要踏踏实实做人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不要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不要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更不要怕孩子吃苦受累。孩子坚持做家务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在劳动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抗挫折能力。家长教育孩子要当袁隆平那样的科学家,4而袁隆平几十年无数个日夜守在稻田里劳动搞科研才成为今天的“杂交水稻之父”的过

6、程是家长们所忽略的。一个会劳动的人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踏实的生活。2.3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人理论知识丰富,心灵手巧,做啥像啥,然而心胸狭窄,终日怨声载道,缺乏豁达的胸怀,带着情绪做事,其效率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学会感恩的正面心理,当羽翼丰满有能力之时来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2.4倾注社会力量,关注特殊青少年群体对一些缺乏良好家庭环境的青少年(如单亲孩子、留守儿童、农村学生),学校适当开设小班,或让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教师来做班主任,在教学中关注实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7、发现有问题的孩子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利用媒体、报道、动画、游戏等多种形式教会青少年如何生存,如何自我保护,如何规避风险(遇到危险求救、自救和互救等),学会与人相处,有效沟通,让特殊青少年群体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应该针对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共同发挥教育职能作用,力求每个青少年都能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祖国所需要的栋梁之材。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