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尝试

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尝试

ID:6224283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7

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尝试_第1页
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尝试_第2页
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尝试_第3页
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尝试_第4页
资源描述:

《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尝试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课型,有针对性地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尽量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励肯定,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养成追问的习惯。【关键词】科学课堂问题意识课型【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25-01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意识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优化思维结构,发展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有较大的促

2、进作用。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一把握课型,有针对性地种下“问题意识”的种子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难题而产生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并由此激发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一种心理品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同的课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4在科学实验课型中,教师可以从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入手,增强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在探索“空气在哪里”时,可选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塑料袋、气球等材料来进行探究。教师可以提供以下典型而有结构的材料来达到唤起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环节设计为:(1)用塑料袋能否成功地“捉”空气?(2)怎样用感

3、官来感知空气并描述?(3)选择砖块来设疑,砖块里有没有空气?(4)探究一些表面有孔的物体海绵、蛋糕……是否有空气?(5)探究表面看似无孔的物体如木头、粉笔……是否有空气?(6)青椒中有没有空气?经过层层探究,最终使学生理解空气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只要有空间空气就会存在。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提供“空气在哪里的‘有结构材料’”,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就能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从而实现高效探究“空气在哪里”的目的。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方法去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课型,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得

4、到培养。二提供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芽4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在科学探究中主体参与水平的标志之一是学生提问的情况。好的问题能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和动力。那究竟由谁来发现并提出问题呢?除了教师,就是学生。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模式来选择,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处于自己发现问题的状态,并将问题外化,在学习的起点上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使问题的解决与发现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善于提供质疑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如教学“空气中有什么”时,上课时教师点

5、燃蜡烛,并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灭,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过程,并思考,对刚才的现象提出疑问。学生纷纷举手: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慢慢熄灭,而不是一下子熄灭?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有办法使蜡烛不熄灭吗?此刻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活,开始激烈的讨论,很想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又产生了:水为什么会上升?燃烧用去了多少气体?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三激励肯定,茁壮学生心中的“问题意识”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坚持肯定为主的原则,采取具体肯定的策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具体肯定,这种具体的肯定不仅对提出问题的个体,而且对全班学生都有很好

6、的激励作用。4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提出问题”时,应基于学生成长的客观现实,不要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理念,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多用鼓励的语言进行评价。比如:“你的问题是通过你平时的仔细观察后提出的,细心使你得到更多收获。”“不轻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很有勇气。”“你的问题很有创意,但你更应尝试去解决,这才是探究科学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指导和精心培育,学生从最初不会提问或只问“是什么”,提升到“为什么”了。学生在课堂上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活动充满激情,逐步养成了不断追问的习惯。问题意识不仅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热

7、情。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把这颗种子散播在学生的心中,并持之以恒地为它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最终会结出让学生受用终生的丰硕果实。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