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嗓音歌唱发声训练

谈小学生嗓音歌唱发声训练

ID:6227070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07

谈小学生嗓音歌唱发声训练_第1页
谈小学生嗓音歌唱发声训练_第2页
谈小学生嗓音歌唱发声训练_第3页
谈小学生嗓音歌唱发声训练_第4页
谈小学生嗓音歌唱发声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小学生嗓音歌唱发声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小学生嗓音歌唱发声训练  歌唱是小学音乐教育及其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实上,自我国近现代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起,历经新中国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建构,及文革前后迄今的数度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其每个发展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均将歌唱教学列为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而歌唱不仅是人类最初的音乐文化载体形式,社会生活中最为简单、便捷、常见的音乐手段,更因其早在远古就被人类赋予了文明教化、开智、育人等作用,而赋予歌唱教学以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涉及歌唱的音乐教学活动很多,它们大体分布在识谱、视唱、拟音、唱歌、唱游等多重教学环节之中。但真正属于嗓音歌唱训练的

2、,却唯有练声和唱歌等基础环节。嗓音发声及歌唱训练活动的合理有效开展,对于落实贯彻小学音乐教育目标,规范小学歌唱音乐教学行为,促进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等,均至关重要。而孩子们未来歌唱能力的培养和正确歌唱习惯的养成,亦有赖于课堂音乐教学中的嗓音歌唱训练。因此,小学音乐教育应重视提高嗓音歌唱训练水平与质量。小学生嗓音歌唱生理特点8我国小学生学龄期应为7至12岁,不同地区或略有偏差。作为人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该年龄段有自身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特点。从嗓音生理角度看,小学生嗓音应隶属童声阶段,只有少数高年级孩子或处童声与变声交错期。鉴于初期童声约为4至6岁的学龄

3、前期,故与小学歌唱教学无关。绝大部分小学生处于7至9岁中期童声和10至12岁的后期童声及变声期前期。①童声期儿童的生理发育速度较快,但喉器官、声带及嗓音生理发育趋于平稳,其生理规格与形态趋向稳定,音色稚嫩、明亮、单薄、纯净,嗓音频率明显高于成人,比成年男性高出八度。只有当孩童的身体成长至青春期时,随着人体发育速度的加快,第二性征的逐渐显现,喉器官和声带亦加速发育,才引发嗓音生理的一系列变化,导致变声期的到来。鉴于小学生嗓音生理处于中期、后期童声阶段,童声音色、力度、能力特质依然明显,所以小学歌唱训练需顺应中、后期童声至变声期前嗓音发展规律,兼顾其嗓音歌唱生理、心理水平

4、及相关特点有序展开。中期童声及其训练8小学1到3年级儿童的嗓音多处中期童声阶段,此时期声音摆脱了初期童声的稚嫩和不稳定,嗓音音质、色彩、音准、力度、发音、气息、共鸣、语音控制能力均明显加强。中期童声的童音色彩特质鲜明,力度也较早期童声饱满,歌唱音域逐渐扩展至十度,嗓音操控和运作能力相应加强,故该时期为童声训练的理想阶段和关键时期。但本阶段儿童的嗓音器官依然稚嫩,不能胜任高强度、高难度、强力度、强对比的歌唱,因而嗓音训练亦须审慎、稳妥,以免因盲目开展嗓音发声拓展训练,毁掉孩子的稚嫩嗓音及未来歌唱的潜能,为后期童声和变声期嗓音歌唱及训练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中期童声训

5、练应坚持以中等音量,自然音区,音色控制,气息训练,共鸣内感训练,单纯母音,单音、级进和小跳音程,柔声、轻声训练等为基本原则。中期童声的发声训练宜采用半音移调方式,体现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练习总音域需控制在十度音程以内,故发声练习的设计以五度音程以内为宜。练声时要注意避免超越童声音域范围,避免高强度的高、低音区发声训练,避免高强弱对比、大跨度跳进和强音、真声训练。练声和歌唱的时间也应严格控制,每次练声以10分钟为宜,注意避免声带疲劳性损伤。嗓音发声训练以歌唱的基本姿态、基本方法、基本机能、声音控制为主,注意唱歌前的准备性练习,使孩子养成唱歌前练声、找感觉、调身心和自然

6、歌唱的良好习惯。8为减少高音歌唱可能引起的声带损伤,破解童声高音歌唱难题,应在真声发声习惯基础上,引导假声歌唱训练,学习以假声演唱高音,逐步确立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意识,为童声后期、变声期和成人期歌唱打好基础。童声发音声带闭合灵敏,无论真、假声都不易漏气,故童声阶段着手假声训练常能获得良好效果。而假声机能为成人歌唱的重要机能,这时训练假声不仅可行还很必要。另外,教师应关注童声嗓音的波动发音,鉴于童声歌唱及童声合唱常偏重直声唱法,故假声训练可与轻声、弱声、直声发声相结合。直声歌唱一定要注意声音干净、纯净、柔韧、圆滑,待嗓音发声趋于稳定后再探索向波动唱法的过渡,为童声歌唱或合

7、唱提供音色的变化与选择。无论真、假童声都要注意气息的合理调配和控制,强调使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注意共鸣机能的调节与作用机制的发挥。童声训练在母音选择上应以单母音、最好以“a、i”母音为主。在子音与母音结合上,宜使用“m、n”鼻发声的子音和喷口力度强的“d、l”子音,以前者引入高位歌唱,以后者锻炼咬字喷口,强调字正腔圆。共鸣训练要强调声音集中、高位、致远和穿透力,不要追求宏大音量和过度的嗓音力度。为配合声音集中、高位要求,可适当引入“u”母音,并在高音区提示控制音量,以免喉咙收缩导致声音紧张和捏挤。假声训练还需注意声门闭合,力求禁绝漏气、嘶哑音质的出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