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试卷及答案.doc

语文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试卷及答案.doc

ID:62294652

大小:19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4-25

语文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试卷及答案.doc_第1页
语文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试卷及答案.doc_第2页
语文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试卷及答案.doc_第3页
语文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试卷及答案.doc_第4页
语文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试卷及答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七年级上四五单元试卷及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45分,卷面5分)一、语言的积累和应用(36分)1、根据提示默写出下列诗句。(10分)(1)《过古人庄》中描写农村自然风光的是,。(2)杨花落尽子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3)时光交替,匆匆不待,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春意,正如《次北固山下》所写的:,。(4)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强调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出借月亮来表达思念家乡或思念亲人的诗句一句。(上下句)(如“举头望明月,低

2、头思故乡。”,。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嶙峋(xùn)啜泣(chuò)迸溅(bèng)忍俊不禁(jīn)B.收敛(liǎn)骸骨(hé)峰峦(Luán)一瞬(shùn)间C.喑哑(yīn)静谧(mì)潜行(qián)头晕目眩(xuàn)D.狩猎(shòu)预兆(zhào)圆弧(hú)更胜一筹(chòu)3.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仙露琼浆伫立喧滕丝丝缕缕B.一丝不苟葱拢弥漫惊慌失措C.开膛破肚喧嚣和睦昂首挺立D.一页孤舟椭圆劫掠海枯石烂4、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3、3分)A、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15-B、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好像都躲藏了起来。C、这种昆虫非常漂亮,两片大翼轻盈如纱。D、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5、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填序号(4分)说明方法有:A列数字B引用C打比方D作比较E下定义(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2)、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A、《走一步,再走一步》的

4、作者是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B、《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又富有哲理的散文,题目中"瀑布"一词,用比喻手法既描写出紫藤盛开的壮观,又暗示生命长河的伟大。C、《绿色蝈蝈》选自《昆虫的故事》,作者法布尔,是英国著名昆虫学家。D、《贝壳》的作者席慕容,台湾画家、作家。著有《七里香》、《有一首歌》等。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的一项是()(3分)A.语言是否通顺是衡量一篇好作文的最基本的标准。B.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C.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练笔,使我的作文水平提高很快。D.为了防

5、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县法制部门近期对全县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法律常识竞赛。8.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将在全国青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解中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7分)为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活动小组就此对3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读书计划情况读书笔记情况-15-有无计划百分比是否做读书笔记百分比有计划lO.1%每读必做O%有时有计划31.3%凭兴趣做24.6%没有计划58.6%从不做75

6、.4%(1)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二是。(2分)(2)为了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主题语。(2分)(3)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学校提议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面对这一提议,学生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反方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图书角”影响了活动的空间;另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假如你是正方,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3分)正方:一、古文阅读(16分)河中石兽

7、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15-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

8、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⑴二石兽并沉焉()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不亦颠乎()10.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2分)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